子宫背带式缝合术联合卡前列素氨丁三醇治疗剖宫产产后出血临床分析.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子宫背带式缝合术联合卡前列素氨丁三醇治疗剖宫产产后出血临床分析
【摘要】 目的:探究子宫背带式缝合术联合卡前列素氨丁三醇用于剖宫产产后出血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随机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3年
1月-2016年1月收治入院的剖宫产产后出血患者78例,并采用随机双盲法原则将其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39例,对照组采用子宫背带式缝合术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以卡前列素氨丁三醇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并比较两组术后2 h及术后24 h出血量,同时观察两组并发症情况。结果:研究组临床有效率为97.43%,对照组为82.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剖宫产产后出血患者,在子宫背带式缝合术基础上联合卡前列素氨丁三醇治疗,不仅能提高临床疗效,同时还不会出现严重并发症。
【关键词】 剖宫产; 产后出血; 子宫背带式缝合术; 卡前列素氨丁三醇; 临床分析
doi:10.14033/j.cnki.cfmr.2017.1.069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7)01-0123-02
产后出血是指胎儿娩出后24 h内出血量在500 ml以上,剖宫产时超过1000 ml,临床可表现为阴道流血,严重者可出现失血性休克,产后出血是女性分娩期常见的也是较为严重的并发症,也是导致产妇死亡的重要原因,产后出血发生率约为2%~3%,已经给育龄女性生命安全构成严重的威胁[1]。目前临床常通过缩宫素治疗增强子宫收缩能力,以降低产后出血及手术过程中的出血量。导致产后出血的因素有很多,如子宫收缩乏力、羊水过多、前置胎盘、胎盘植入、巨大儿及软产道损伤和凝血功能障碍等,而对于剖宫产产妇而言,术中及产后出血的情况极为常见[2]。产后出血的治疗是妇产科临床医生一直以来高度关注的问题,子宫背带式缝合术联合卡前列素氨丁三醇用于产后出血治疗中的效果已经通过研究证实,大量研究表示该方案不仅能有效止血,同时对于患者的血压等生命体征也具有一定的改善作用。本文为深究其临床疗效,特进行如下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3年1月-2016年1月收治入院的剖宫产产后出血患者78例,并采用随机双盲法原则将其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其中对照组39例,年龄19~38岁,平均(27.44±4.52)岁,孕周33~40周,平均(38.23±2.13)周,其中经产妇19例,初产妇20例;研究组39例,年龄20~39岁,平均(27.42±5.53)岁,孕周34~41周,平均(37.56±2.58)周,其中经产妇18例,初产妇21例。两组患者上述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证明两组患者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都采用子宫背带式缝合术治疗,术前禁食6 h,在进行麻醉前30 min先予以阿托品0.5 mg+苯巴比妥钠0.1 g,产妇进入手术室后应密切监测其血压、心率、氧饱和度及呼吸等一般生命体征,并予以低流量吸氧治疗,输注乳酸林格氏液。所有患者均予以子宫下段剖宫产手术,胎儿娩出后马上予以缩宫素10 U静脉滴注,待胎盘娩出后,研究组予以卡前列素氨丁三醇治疗,具体用法:卡前列素氨丁三醇250μg/ml,宫体注射。然后实施子宫背带式缝合术,具体操作:将子宫托出腹腔,采用纱布包裹挤压宫体,采用1号可吸收缝合线进行缝合,从子宫下缘切口距右端3 cm处进针,并从对应右侧切口上缘前壁3 cm处出针,从右侧宫骶韧带进针,左侧宫骶韧带出针,再从子宫上缘切口距左端3 cm处进针,并从对应左侧切口下缘距左侧端3 cm处的前壁出针,宫体表面各一条纵行缝合线,由助手协助纵向挤压子宫致最小,拉紧缝合线,将两线端打结。
1.2.2 出血量计算方法 剖宫产中出血量采用容积法及面积法进行计算,手术过程中血染纱布面积在10 cm×10 cm,出血量即为10 ml,15 cm×15 cm,出血量即为15 ml;观察产后出血情况,采用专用卫生纸,并由专人负责,计算方法:出血量=(胎儿娩出后接血卫生纸湿重-接血卫生纸干重)/1.05,并详细记录结果。
1.3 观察指标
本次研究主要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同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2 h及术后24 h出血量和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1.4 疗效判定标准
(1)有效:出血量在50 ml/h以下,且子宫收缩良好,质硬,并且出血逐渐减少或停止出血,同时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尿量增加;(2)无效:阴道出血量在50 ml/h以上,且子宫收缩减弱,质软,并且继续出血,患者生命体征恶化,同时患者的尿量在30 ml/h以下,甚至无尿[3]。
1.5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8.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