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建生命体的“积木” 说课稿-2023-2024学年科学五年级下册苏教版.docx
搭建生命体的“积木”说课稿-2023-2024学年科学五年级下册苏教版
科目
授课时间节次
--年—月—日(星期——)第—节
指导教师
授课班级、授课课时
授课题目
(包括教材及章节名称)
搭建生命体的“积木”说课稿-2023-2024学年科学五年级下册苏教版
教学内容分析
1.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讲解了2023-2024学年科学五年级下册苏教版教材中的“搭建生命体的‘积木’”这一章节,包括细胞的发现和细胞学说的建立等内容。
2.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在科学课上学到的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有关,通过引导学生回顾和巩固已有知识,进一步了解细胞在生命体构建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生命观念和科学态度。通过细胞发现和细胞学说的学习,学生能够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探究生命现象,形成对细胞是生命基本单位的认识,树立科学的生命观念。同时,通过学习科学家们对细胞奥秘的探索历程,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的相关知识:五年级学生在科学课上已经学习了生物的基本概念,对生物体有一定的认识,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他们可能已经接触过植物和动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如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等。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五年级学生对生命科学充满好奇心,对生物体的奥秘有着强烈的探索欲望。他们的学习能力较强,能够通过观察、实验等活动学习新知识。学习风格上,多数学生偏好通过实际操作和实验来学习,同时也能通过讨论和合作学习来提高理解。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在学习细胞发现和细胞学说时,学生可能会遇到以下困难和挑战:一是细胞学说的复杂性和历史性,学生可能难以理解科学家们的发现过程;二是细胞结构的抽象性,学生可能难以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细胞结构联系起来;三是实验操作可能存在一定的难度,需要学生在操作过程中注意安全。因此,教师需要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和策略帮助学生克服这些困难,提高学习效果。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配备了2023-2024学年科学五年级下册苏教版教材。
2.辅助材料:准备与细胞发现和细胞学说相关的图片、图表、视频等多媒体资源,以帮助学生直观理解细胞结构和发展历史。
3.实验器材:准备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染色剂等实验器材,确保实验的完整性和安全性。
4.教室布置:布置教室环境,包括分组讨论区和实验操作台,以便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和实验操作。
教学实施过程
1.课前自主探索
教师活动:
发布预习任务:通过在线平台或班级微信群,发布预习资料(如PPT、视频、文档等),明确预习目标和要求。设计预习问题:围绕“细胞的结构与功能”课题,设计一系列具有启发性和探究性的问题,如“细胞是如何进行物质交换的?”、“细胞核在细胞中扮演什么角色?”等,引导学生自主思考。
监控预习进度:利用平台功能或学生反馈,监控学生的预习进度,确保预习效果。
学生活动:
自主阅读预习资料:按照预习要求,自主阅读预习资料,理解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思考预习问题:针对预习问题,进行独立思考,记录自己的理解和疑问。
提交预习成果:将预习成果(如笔记、思维导图、问题等)提交至平台或老师处。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信息技术手段:利用在线平台、微信群等,实现预习资源的共享和监控。
作用与目的:
帮助学生提前了解细胞结构与功能,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2.课中强化技能
教师活动: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细胞显微镜下的图片,引出“细胞的结构与功能”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讲解知识点:详细讲解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等结构的功能,结合实例帮助学生理解细胞如何进行物质交换和能量转换。
组织课堂活动:设计小组讨论,让学生根据预习内容,分享自己对细胞结构的理解,并尝试构建细胞模型。
解答疑问:针对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疑问,如“为什么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进行及时解答和指导。
学生活动:
听讲并思考:认真听讲,积极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参与课堂活动: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并尝试构建细胞模型。
提问与讨论:针对不懂的问题或新的想法,勇敢提问并参与讨论。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讲授法:通过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细胞结构与功能。
实践活动法:设计小组讨论和细胞模型构建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细胞知识。
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作用与目的:
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细胞结构与功能,掌握细胞的基本知识。
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3.课后拓展应用
教师活动:
布置作业: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