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颈锥切术在诊治宫颈病变中的应用价值(论文资料).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子宫颈锥切术在诊治宫颈病变中的应用价值(论文资料)
文档信息
:
文档作为关于“医学心理学”中“妇产科学”的参考范文,为解决如何写好实用应用文、正确编写文案格式、内容素材摘取等相关工作提供支持。正文5660字,doc格式,可编辑。质优实惠,欢迎下载!
目录
TOC \o 1-9 \h \z \u 目录 1
正文 1
文1:子宫颈锥切术在诊治宫颈病变中的应用价值 1
1 对象与方法 2
1.2.2 宫颈锥切方法[1] 2
2 结果 3
3 讨论 4
文2:阴道镜检查与宫颈电环锥切术在宫颈病变诊治中的应用 5
1 一般资料及方法 6
2 结果 8
3 讨论 8
参考文摘引言: 8
原创性声明(模板) 10
文章致谢(模板) 10
正文
子宫颈锥切术在诊治宫颈病变中的应用价值(论文资料)
文1:子宫颈锥切术在诊治宫颈病变中的应用价值
宫颈上皮内瘤变(CIN)是与宫颈癌有关的癌前病变,其发病患者日趋年轻化,其中有许多患者未曾生育,迫切希望保留生育功能,因此,既能明确诊断又具有保守治疗效果,曾经在宫颈癌的诊断中发挥过重要作用现已很少使用的宫颈锥形切除术又突显其独特的价值。本研究目的是明确阴道镜下多点活组织检查(活检)能否代替宫颈锥切术,并探讨宫颈锥切术在CIN病变诊治中的意义。自2002年1月至2007年6月我院收治了因宫颈病变同时行阴道镜下多点活检以及宫颈锥形切除的患者76例,8例CINⅢ级患者宫颈锥切术后密切随诊,保留了生育功能。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收集2002年1月至2007年6月我院收治的因宫颈病变同时行阴道镜下多点活检以及宫颈锥形切除的患者76例,年龄20~53岁,<35岁55例(72.37%),未生育者13例(17.11%
1.2 方法 采用自身对照法,对比研究宫颈锥切术和阴道镜下多点活检的病理检查结果。统计学资料采用χ2检验。
1.2.1 阴道镜下多点活检 本组患者均用阴道镜,经3%醋酸试验和/或碘试验,在可疑病灶区行多点活检。
1.2.2 宫颈锥切方法[1]
1.2.2.1 术前准备,检查白带排除滴虫及霉菌性阴道炎;0.5%碘伏溶液擦洗阴道,2次/d,共用3 d。
1.2.2.2 ①在连续硬膜外麻醉成功后取膀胱截石位于手术台上,用鼠齿钳牵拉固定子宫颈,并用探针探测子宫颈管长度,子宫腔深度和轴向后,并用手术刀或电刀,于宫颈管外口5~10 mm或碘染,不着色边缘外2~3 mm处作环形切口,深度达子宫颈间质,长度达2~2.5 cm子宫颈锥体与子宫颈管等长即锥尖达宫颈内口;②切除的锥体于12点处缝合作为标记,以便病检定位。检查测量切除的锥体,并探测子宫颈管长度;③宫颈缝合方法,采用子宫颈成形缝合(sturmdorftechique)即将锥切后子宫颈前后唇折叠缝合,使子宫颈近端和远端创面重合、加压止血和愈合;④术毕再次用探针探测子宫颈管有无狭窄,并用碘纺纱条压迫止血,于24~48 h内取出碘纺纱条;⑤术中注意事项,宫颈锥体切除时应以子宫颈管为中心,偏或偏后易损伤膀胱,阴道壁或直肠,偏向外侧损伤子宫旁组织并引起出血。
1.3 随访 术后注意观察阴道分泌物、阴道出血及宫颈修复情况。术后每3个月随访1次,行阴道镜复查宫颈情况,正常者改半年1次。
1.4 疗效判断 术后切除锥体切缘发现CIN,为手术残留;术后半年无CIN病变,为治愈;手术半年内仍有CIN为病变持续存在;手术后无CIN残留,在半年后发现为复发。
2 结果
2.1 宫颈锥切术与阴道镜下多点活检病理检查结果比较 宫颈锥切术与阴道镜下多点活检病理检查结果比较,完全符合48例,占63.16%;不符合28例,占36.84%,其中,宫颈锥切病理检查结果较阴道镜下多点活检病理检查结果重者18例,占23.68%;轻者10例,占13.16%。锥切结果4例为浸润癌中,3例阴道镜下多点活检病理检查结果为CINⅢ级,1例为CINⅢ级(见表1)
2.2 阴道镜多点活检与宫颈锥切的关系 76例经阴道镜多点活检后,CINⅡ级以下的占64.47%(49/76),CINⅢ以上病例占35.53%(27/76);宫颈锥切后,CINⅡ级以下的病例占53.95%(41/76)CINⅢ以上病例占46.05%(35/76),阴道镜多点活检与宫颈锥切结果的符合率为78.95%(60/76),不符合率21.05%(16/76),见表2。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3 讨论
3.1 阴道镜下多点活检能否代替宫颈锥切术 宫颈锥切术是一种经典的手术方法,在宫颈癌诊断的历史上有重要的地位。但随着阴道镜的普及,用于诊断目的的宫颈锥切术已经较为少见,阴道镜下多点活检代替了大多数的宫颈锥切术,但是阴道镜无法检查、取到宫颈管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