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服务业收银员职业技能.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五届“银联杯”商业服务业收银员职业技能竞赛
补充教材
IC卡部分
一、IC卡简介
(一)IC卡的定义
IC卡是集成电路卡(Integrated Circuit Card)的英文简称,也称之为智能卡、芯片卡等。将一个专用的集成电路芯片镶嵌于符合ISO 7816或ISO14443标准的PVC(或ABS等)塑料基片中,封装成外形与磁卡类似的卡片形式,即制成一张IC卡。当然也可以封装成特殊形状。
金融IC卡是IC卡中的一种,如下图所示是目前国内银行发行的金融IC卡:
“IC卡”和“磁卡”都是从技术角度起的名字,不能将其和“信用卡”、“电话卡”等从应用角度命名的卡相混淆。自IC卡出现以后,国际上对它有多种叫法。英文名称有“Smart Card”、“IC Card”等;在亚洲特别是香港、台湾地区,多称为“聪明卡”、“智慧卡”、“智能卡”等;在我国,一般简称为“IC卡”。
(二)IC卡的特点
IC卡的外形与磁卡相似,它与磁卡的区别在于数据存储的媒体不同,与磁卡相比较,IC卡具有以下优点:
1、存储容量大。磁卡的存储容量大约在200个数字字符;IC卡的存储容量根据型号不同,小的几百个字符,大的上百万个字符。
2、安全保密性好。IC卡上的信息都有密码保护,不能够随意读取、修改、擦除。
3、数据处理能力。在与读卡器进行数据交换时,可对数据进行加密、解密,以确保交换数据的准确可靠;而磁卡则无此功能。
4、使用寿命长。可擦写次数多,受外部环境影响小
(三)IC卡的分类
1、按通讯方式分类
(1)接触式IC卡:通过读写设备的触点与IC卡的触点接触后进行数据的读写。国际标准ISO7816对此类卡的机械、电器特性等进行了规定。
(2)非接触式IC卡:与IC卡设备无电路接触,而是通过非接触式的读写技术进行读写。国际标准ISO10536和ISO14443系列阐述了对非接触式IC卡的规定。
(3)双界面卡:将接触式IC卡与非接触式IC卡组合到一张卡片中,操作独立,但可以共用CPU和存储空间。
2、按芯片类型分类
(1)储存卡:早期IC卡产品,单纯的存储数据,没有安全保护机制,没有数据的组织管理,通常存储量也很小,例如:早期的IC电话卡
(2)逻辑加密卡:相对安全的存储卡,有固定的存储区划分管理,有简单的密钥访问保护,可存储一定量的数据,例如:公交卡
(3)CPU卡:CPU卡也称智能卡,可以灵活设计文件结构管理数据,有复杂可配置的安全控制模式,可储存比较多的数据,实现复杂的功能,具备计算机的加密能力,十分安全可靠,例如:银联PBOC2.0IC卡。
(四)IC卡在金融领域的应用
1、EMV概述
EMV是Europay、Mastercard、Visa三大银行卡公司的缩写。为了防范伪卡欺诈风险,实施全球范围内各组织所发行IC卡与终端的互操作性,三家公司于1994年开始共同制定EMV规范―IC卡全球支付的框架,并于1996年第一次发布。简称EMV96。1999年又发布了EMV2000。
Visa、万事达卡和JCB都参考《EMV2000支付系统集成电路卡规范》,制订了各自相应的规范:《Visa集成电路卡规范》(简称VIS)、《 万事达卡借记/贷记芯片最小需求》(简称 M/chip)、《JCB IC卡规范》(简称JSmart)
2、EMV迁移
(1)EMV迁移概念
EMV迁移计划要求各个国家按照EMV标准,在发卡收单、业务流程、安全管控、受理环境、信息转接、产品认证等各个环节从磁条卡向IC卡迁移。目前除大莱以外,VISA、MasterCard、JCB、美国运通都已经开始实施自己的迁移计划。
(2)迁移情况
为了配合EMV迁移,VISA等跨国银行卡公司还制订了风险转移政策和鼓励政策。从EMV迁移的路径看,最早在银行卡欺诈风险较为集中的西欧地区开展,然后依次向欺诈风险较低的地区发展如亚太区、拉美区和中欧、非洲、中东等地区延伸,这反应了各国和地区开展EMV迁移的初衷是为了降低伪卡欺诈。
(3)对我国的影响
EMV迁移造成在原本银行卡交易高风险地区的伪卡和盗卡犯罪成本大幅提高,从而使跨国银行卡犯罪集团将目标放到未进行迁移的地区。这也直接造成了近年来我国银行卡欺诈数量明显提升,给持卡人造成了经济损失,也给发卡和收单机构造成了信誉上的影响。目前我国的主要外卡收单机构受到跨国银行卡公司EMV“风险转移政策”的压力,基本完成外卡收单系统及受理终端的EMV迁移改造。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成本
3、PBOC标准银行IC卡
为了应对EMV迁移,人民银行早在2002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