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高一语文上册第五单元《乡土中国》教学设计.pdf
部编版高一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乡土中国》教学设计
一、情景导入
中国人的种菜天赋,把外国人都惊呆了。
“中国人现在种菜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中国,在世界各地只要中国人,在他家里终会发现一些种植出
来的绿色植物,如果条件还会开垦出来一片土地,自己种菜吃。在种菜技艺上,中国人和外国人也很
大不同,在欧美一些国家,种菜的农民一生也只会重复种植一些蔬菜,而我们中国人种菜似乎是一种与生
俱来的能力,只要给一把锄头一包种子总能种出一片菜地出来。”
二、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教学目标
1.阅读整本书。利用书中的目录、序跋、注释等,学习检索作者信息、作品背景、相关评价等资料,
了解书重要观点和作品的价值取向。
2.梳理全书大纲小目及其关联,做出全书内容提要。把握全书的逻辑思路。
3.学习写作读书笔记。
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学术著作的特点,理解关键概念,了解学术价值。
思维发展与提升:梳理全书大纲小目及其关联,做出全书内容提要;把握书中的重要观点和作品的价
值取向。
审美鉴赏与创造:写读书笔记与作品评介,通过口头、书面形式或其他媒介与他人分享心得。
文化传承与理解:传承中国传统“乡土社会”的精华,积极参与社会主义新中国农村建设的探索与实
践。
三、作者介绍
费孝通,祖籍江苏吴江。著名社会学家。1936年赴英留学,1938年获伦敦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同年回
国。先后任云南大学、西南联合大学、清华大学教授等职。主要著作《江村经济》《乡土中国》《生育制
度》等。其中,《乡土中国》及《生育制度》是学术界公认的中国乡土社会传统文化和社会结构理论研究
的代表作。
四、写作背景
《乡土中国》来源于作者20世纪40年代后期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所讲的“乡村社学”一课的内
容,当时作者应《世纪评论之约》分期连载14篇文章,《乡土中国》由这些内容、文章辑录而成。
五、学术价值
作者用通俗、简洁的语言对中国基层社的主要特征进行了概述和分析,全面展现了中国基层社的
面貌。前中国人民大学校长陈雨露说:“《乡土中国》是讲述中国乡土社传统文化和社治理结构的代表
作,为了解中国社文化的基本特征提供了重要参考。”
六、主要内容
《乡土中国》包括14篇论文:
《乡土本色》《文字下乡》《再论文字下乡》《差序格局》《系维着私人的道德》《家族》《男女有别》《礼治
秩序》《无讼》《无为政治》《长老统治》《血缘和地缘》《名实的分离》《从欲望到需要》。
章节简介:
第一篇《乡土本色》,开宗明义,点明中国社的乡土性的原因及特点。在这一篇中,作者从中国
社的“乡土性”切入,探讨了乡下人的“土气”所涉及的“信用”以及中国乡土社发展的农业基础。
更为重要的是,从社学的角度提出了礼俗社和法理社两种不同性质的社。
第二篇《文字下乡》,从文字的产生与功用的角度说明在乡土社里,文字语言相比于“特殊语言”
包(括表情、肢体动作等)所天生固有的局限性,从而反思文字下乡运动的现实可操作性和必要性。
第三篇《再论文字下乡》,从时间格局中说明乡土社没有文字发展的土壤,同时为被指作“愚”
的乡下人作辩护。
第四篇《差序格局》,阐明了差序格局这一全新的概念,并与西方的团体格局作比较。介绍了中国乡土
社中“以己为中心”石(子投入水中的波浪式)的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的差序格局。
第五篇《系维着私人的道德》,中国差序格局下,缺乏团体道德,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