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乡土中国》名师教学设计 (1).docx
高中语文精编资源学而优·教有方
PAGE4/NUMPAGES4
《第五单元乡土中国》名师教学设计
学习任务群知能对标
专题分布
能力素养
命题热点
1.对《乡土本色》《文字下乡》《再论文字下乡》论文的理解
2.作品思想
3.总结反思
1.以点带面,重点讲解《乡土本色》,深入学习《乡土中国》的主要内容
2.了解“社会分析法”在本文中的运用
3.学习阅读学术著作的方法
4.解读作品,了解中国基层社会的主要特征
1.阅读社会学理论研究的基本方法
2.《乡土本色》的主要内容、主题思想
3.学术类著作的深层内涵
学习任务群活动设计
【活动目标】
联系现实,以《“乡土中国”的今天》为题,分析“乡土中国”一词的变迁,写一篇1000字左右的文章,然后以演讲的形式分享自己的文章或心得。
这一活动旨在促使学生明确学术类著作阅读的共同方法:了解作者、梳理目录、借助评价、厘清结构、研读语言等。同时,教师也应强调各著作的个性阅读方式。
【活动准备】
大部分学生能联系社会现实,结合思想观念、经济模式等去阐述“乡土中国”在现代社会的留存与变化,但是很少同学能对相应的文化内涵进行辩证性分析。部分学生存在不能理论联系现实的问题,对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热点新闻、影视作品等,进而分析其中隐含的有关“乡土社会”的思想。
【课时安排】
2课时
学习任务群活动实践
一、教学导入
莎士比亚说:“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读书可以滋润心智,提升境界。读书能使人时时闪烁着生命的光辉,让人欣赏到不同的生命风景,从而使自己灵魂欢畅、精神饱满。
《乡土中国》相较于专业性的学术著作,在内容和语言上已经做到相对通俗易懂和雅俗共赏,但是对于现在的绝大多数高中生来说,它既缺乏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又出现了大量的专业理论和抽象的学术概念,因此学生在一定程度上缺乏阅读的浓厚兴趣且存在畏难情绪。因此我们教师对学生的阅读指导尤为关键,让学生明确阅读《乡土中国》要重点读什么、为什么读、怎么读。这就涉及阅读的目的、意义和方法。
本单元将引领我们遨游书的海洋。《乡土中国》是一部研究中国乡村社会特点的学术著作,作者把乡土中国看作是包含在具体的中国基层传统社会的一种特具的体系,支配中国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以中国的事实来说明乡土社会的特性。在这里我们将学会怎样进行一整部书的阅读,从而感悟到不同作者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当读者能与之共鸣时,这种理想的人格便自然成了读者学习和参照的榜样。
教学策略:读书之法,在循序渐进,熟读而精思。在导入环节引导学生理解阅读整本书的方法和意义,可以培养学生交流的意识与态度。
设计意图:课前导入可依据学情作具体的调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升信息提取和领会理解的能力,培育批判与发现、欣赏与评价的语文素养。
二、教学精讲
(一)对《乡土本色》《文字下乡》《再论文字下乡》论文的理解
《乡土本色》,该章大抵是全书的总论。“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在这一章中,费孝通将中国社会的基层定义为“乡土性”的,这“乡土性”带有三方面特点。其一,“乡下人离不了泥土”。乡下人以种地为最普通的谋生方法,因而也最明白泥土的可贵。其二,不流动性。靠农业谋生的人是“粘在土地上的”,并不是说乡村人口是固定的,而是说在人与空间的关系上是不流动的,安土重迁,各自保持着孤立与隔膜。其三,熟人社会。乡土社会的这种人口流动性缓慢的特点使乡村生活很富于“地方性”特点,聚村而居,终老是乡。所以,乡土社会是个熟人之间的社会,这才有了“从心所欲不逾矩”的自由。这一章描述了中国社会的基础,同时也是全书的基础,后文差序格局、礼俗社会之根源,都在于此“乡土性”。
教学策略:首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点,然后深入探究课文,以“发现教学法”引导发现,在各抒己见中活跃课堂气氛。把握文章的深层含义,在语言实践运用中引导模仿,促进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
《文字下乡》与《再论文字下乡》这两章说明了一个问题——乡土社会不用文字绝不能说是“愚”的表现。文字是人和人传情达意的过程中受到阻隔的产物,但在乡土社会中,“面对面的往来是直接接触,为什么舍弃比较完善的语言而采文字呢?”其实,还有更多的不需要声音和文字参与的“特殊语言”可用作象征的原料,如表情、动作等,它们比语言更有效。“所以在乡土社会中,不但文字是多余的,连说话都不是传达情意的唯一象征体系。”《文字下乡》说的是传情达意的空间之隔,《再论文字下乡》则说的是时间之隔,包括个人的今昔之隔和社会的世代之隔。由于乡土社会是一个很安定的社会,一个人所需的记忆范围本来就很狭窄;而同一生活方式的反复重演,也使得语言足够传递世代间的经验而无须文字。
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