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镇江市丹徒区高中政治 第四课 生产与经济制度说课稿 新人教版必修1.docx
江苏省镇江市丹徒区高中政治第四课生产与经济制度说课稿新人教版必修1
主备人
备课成员
设计思路
本课设计思路围绕“生产与经济制度”这一主题,以新人教版必修1教材为基础,结合学生实际,通过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以及不同经济制度的特点和影响。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运用唯物史观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理解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
2.增强学生参与经济制度比较与分析的能力,形成对社会经济制度的正确认识。
3.提升学生运用经济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形成科学的经济思维。
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的相关知识: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经济学基础,了解市场经济的基本概念,但可能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内在联系理解不够深入。
2.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学生对经济现象有较强的好奇心,但分析能力有待提高。学习风格上,部分学生偏好理论学习,而另一部分则更倾向于实践操作。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理解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复杂关系,区分不同经济制度的特点和影响,以及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此外,学生可能对历史背景和经济数据的理解存在困难。
学具准备
多媒体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讲授法
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师生互动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
1.讲授法:结合案例,讲解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基本原理,帮助学生建立概念框架。
2.讨论法:组织学生就不同经济制度进行小组讨论,激发学生思考,培养批判性思维。
3.案例分析法:通过实际经济案例,引导学生分析生产与经济制度之间的关系。
教学手段:
1.多媒体课件:展示相关图表、数据和图片,直观呈现教学内容。
2.教学软件:利用模拟软件,让学生在虚拟环境中体验不同经济制度的影响。
3.互动平台:运用在线讨论区,鼓励学生课后交流,深化对知识点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知识: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我们在上一节课学习了哪些内容,以及这些内容与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生产与经济制度有何关联。
2.学生回顾并回答:我们上一节课学习了市场经济的基本概念和运行机制,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以及不同经济制度的特点和影响。
二、新课导入
1.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生产力吗?它与生产关系有什么关系?
2.学生思考并回答:生产力是指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所运用的技术、劳动工具等物质力量,它与生产关系密切相关。
3.教师讲解: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而生产关系又对生产力产生影响。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原有的生产关系会阻碍其发展,这时就会产生经济制度的变革。
三、教学内容探究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1)教师讲解生产力的发展阶段,如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等。
(2)学生讨论:在不同的生产力发展阶段,生产关系有哪些特点?
(3)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相互作用,强调二者的辩证关系。
2.经济制度的比较与分析
(1)教师列举不同经济制度,如资本主义、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等。
(2)学生分析不同经济制度的特点,如所有制形式、分配方式、资源配置等。
(3)教师引导学生比较不同经济制度的优缺点,分析其适用范围和局限性。
四、课堂讨论
1.教师提出问题:在经济制度变革的过程中,我国是如何调整生产关系的?
2.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时期,分析我国在这一时期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3.各组代表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五、实际案例分析
1.教师提供案例:我国某地区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
2.学生分析案例,讨论转型过程中的困难和解决方法。
3.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这一转型对我国经济和社会产生了哪些影响?
六、总结与拓展
1.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学习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制度的特点和影响。
2.学生回顾重点内容,提出疑问。
3.教师解答学生疑问,拓展相关知识。
4.布置作业:阅读教材相关内容,思考我国在经济制度变革过程中的成功经验。
七、课堂小结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
2.学生总结学习收获,提出对本节课的看法。
3.教师对本节课进行总结,并提出期望。
4.学生表达感谢,课堂结束。
学生学习效果
学生学习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理论知识掌握: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概念,认识到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关系则是对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反映。学生能够分析不同经济制度下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2.分析能力提升:学生在讨论和案例分析中,学会了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