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ppt第五章 学习中的动机因素.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启示:教师对于学生的作业,除了给予分数或等级以外,还应加以适当的评价,这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改进学习活动方式,均有积极作用。 罗西等曾做过一个实验,把一个班级的学生分成三组,每组给予不同的反馈: 第一组,每天告诉其学习结果; 第二组,每周告诉其学习结果; 第三组,不告诉其学习结果。 如此进行八周后,改换条件,除第二组仍旧每周告诉其学习结果外,第一组与第三组的条件对调。 再继续八周学习。第二组显示出稳步的进步,第一组与第三组情况则变化很大,即第一组成绩逐步下降,而第三组成绩则迅速上升。 结论:学生在学习中及时知道自己的学习结果,对于后继学习有显著作用。 心理学家布朗也曾做过这样的实验:他把学生分为两组,两组的学生在演算能力上平均相等,练习的问题相同。一组学生做练习作业,由教师评定改正,另一组则由学生自己改正,改正后并将每日所有的正确答案与错误答案数分列成表,借以了解自己的进步情况。如此进行一学期。 结果:自己改正错误的组在学习成绩方面明显优于教师改正错误的组。 结论:这两组在学习成绩方面之所以有明显差别,主要原因是,学生自己发现错误,自己改正,这是一种主动学习。把正确答案数与错误答案数分列成表,可以显示进步,能够产生反馈效应。因此,这个组的成绩优于另一个组。 实验:“评价方式对学生学习的影响” 实验假设:表扬和鼓励的评价方式比批评和指责的评价方式更能激发学习动机 实验对象:106名初中生 实验过程:对这些被试先进行一次测验,以测验成绩为基础,将被试分成四个相等的组,让四个组在四种不同的情况下进行难度相等的加法练习,每天15分钟,共进行5天。 这四种条件是: 第一组为受表扬组。每天练习后老师予以表扬和鼓励,当众宣布受表扬同学的姓名。 第二组为受训斥组。每次练习后,老师总是点名批评和训斥这一组被试,而不管实际做得如何。 第三组为静听组。静听组既不受表扬也不受训斥,而是静听他人受表扬或受训斥。 以上三个组都在一个屋子里进行练习。 第四组被试是单独练习,既不受表扬也不受批评,也听不到别人受表扬和批评。 实验结果:受表扬组成绩最好,受训斥组次之,静听组又差一些,而控制组最差。结论:有批评比无批评效果要好,表扬比批评效果要好。 当然对学生表扬要适当,应该与严格要求结合起来。如班上王娜同学学习较差,课堂不爱发言。一次在课堂提问时,王娜也举手了,我马上叫了她,她回答很正确,我就说请坐,今天王娜也举手了,而且回答完全正确。两句简单的表扬,使后进学生看到了自己的进步,增强了自信心。 而对学习较好的同学,则适当地指出他的缺点,让他知道自己的不足。徐朋同学原来学习成绩非常好,后来有一段时间不太努力学习了,老师及时地告诫他:学习放松了,要落在别人后面的,这名同学认识到自己落后了,就变得用功起来,成绩也有了突飞猛进的进步。 在英国皮亚丹博物馆收藏了两幅画:一幅是人体骨骼图,一幅是人体血液图。谁也想不到,这两幅图竟出自一位小学生之手!当约翰·麦克劳德还是一名小学生的时候,他对狗很感兴趣,很想看看狗的内脏是怎样的。于是,他杀了一条狗。不幸的是,那条狗正是校长的宠物。校长知道后,决定给约翰·麦克劳以惩罚,惩罚他画两幅画,就是上文提到的两幅博物馆藏品。 约翰·麦克劳德后来成为了一位有名的解剖学专家。他说自己的成就得益于校长对他少时好奇心的保护和引导。约翰·麦克劳德和医学家班廷一起发现了治疗在当时属于不治之症的糖尿病的新方法,即胰岛素治疗法,并因此获得1923年诺贝尔医学生理学奖。 孩子们正趴在地上看蚂蚁搬家。他们的妈妈看见了,就怒不可遏,连忙上去高声呵斥:“看看你们的双手、衣服,多脏!快起来!不洗干净不许吃饭!”孩子们迅速逃离了现场,拍干净衣服,洗干净双手,吓得对蚂蚁再也不敢问津。 查普曼和费得对五年级两个等组的学生进行十天(每天10分钟)的加法练习对比的实验。 一组是竞赛组,另一组是无竞赛组。无竞赛组只是由于兴趣和学校的要求而完成作业,竞赛组除这个条件外,还有一个“为了每天统计表上登计分数和红星”的诱因。 实验结果表明,竞赛组的成绩优于无竞赛组。? 竞赛是激发学生动机的一种手段。教学中可以适当引进竞争机制,设计安排一些带有竞争意识的游戏和比赛活动,把知识寓于游戏竞争之中。 成语接龙 计算竞赛 问题抢答 课堂上,分小组讨论问题时,看哪个小组先得出结论 课堂上回答问题看哪行举手的同学多,且回答正确率 努力营造一种动静结合,活泼有趣的学习气氛,使学生内心潜在的动机和需要转入兴奋状态,既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增强了同学们的竞争意识,又培养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尽量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 内在的、不稳定的和可控制的归因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最为有利。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正确的归因。 积极的、正确的归因:努力、方法。 消极的归因:运气、难易度。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