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第三节海陆变迁说课稿-2024-2025学年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docx
第三章第三节海陆变迁说课稿-2024-2025学年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为第三章第三节《海陆变迁》,2024-2025学年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本节课将介绍地球表面形态的变化,包括地壳运动、海平面变化以及人类活动对海陆变迁的影响。
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学生在前一章节学习了地球的形状、地球仪和地图等基础知识,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本节课将通过实例分析,引导学生了解海陆变迁的原因和过程,使学生认识到地球表面形态是不断变化的,从而加深对地理现象的理解。同时,本节课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相关,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二、核心素养目标
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通过探究海陆变迁现象,使学生能够理解自然环境的演变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发展学生的综合思维,通过分析不同因素导致的海陆变迁,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地理实践力,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地理环境变化,增强学生对地理现象的观察和思考。
三、学情分析
本节课面向的是七年级学生,他们在知识层面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如地球的形状、地图的使用等,但关于海陆变迁的具体知识还较为缺乏。在能力方面,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正在逐步形成,但尚需引导和培养。在素质方面,学生对自然现象充满好奇心,具备一定的探究精神,但持久性和深度思考能力有待加强。
在行为习惯上,学生可能习惯于被动接受知识,缺乏主动探索的习惯。对于课程学习,学生的兴趣较容易被激发,但维持兴趣和专注度需要教师的有效引导。此外,由于海陆变迁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有一定的距离,学生可能难以直接感知,这可能会对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理解深度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设计有趣的教学活动和实例,以帮助学生建立海陆变迁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效果。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1.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系统介绍海陆变迁的概念和原因;运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的实例让学生理解海陆变迁的过程;实施小组讨论法,鼓励学生探讨海陆变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教学手段:使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海陆变迁的动态过程和实例图片;利用教学软件,模拟地壳运动和海平面变化;布置网络资源,引导学生课后自主学习和拓展。
五、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环节(用时5分钟)
-创设情境:播放地球仪上不同大陆和海洋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知道这些大陆和海洋是如何形成的吗?”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是固定不变的,还是会发生变迁?”
-预习反馈:邀请1-2名学生分享他们对海陆变迁的初步理解,为课堂讲解做铺垫。
2.讲授新课(用时20分钟)
-讲解海陆变迁的概念:简要介绍海陆变迁的定义,并解释地壳运动、海平面变化等基本概念。
-用时5分钟
-分析海陆变迁的原因:通过地球仪模型,展示地壳运动和海平面变化对海陆变迁的影响。
-用时5分钟
-案例分析:以我国某沿海地区的海陆变迁为例,讲解地壳上升和海平面下降导致的陆地扩张现象。
-用时5分钟
-讲解人类活动对海陆变迁的影响:通过实例分析,阐述过度开采地下水、填海造陆等人类活动对海陆变迁的影响。
-用时5分钟
3.师生互动环节(用时10分钟)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以下问题:“你们认为人类活动对海陆变迁有哪些影响?应该如何合理利用海洋资源?”
-用时5分钟
-分享讨论成果:邀请各小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用时5分钟
4.巩固练习(用时5分钟)
-练习题:发放练习题,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判断以下描述是否正确:“地壳运动是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海平面上升会导致沿海地区被淹没。”
-用时3分钟
-讨论答案:邀请学生回答练习题,并简要解释答案的正确性。
-用时2分钟
5.课堂小结(用时2分钟)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海陆变迁的原因、人类活动对海陆变迁的影响以及合理利用海洋资源的重要性。
6.课堂提问(用时3分钟)
-提问学生:“你们认为如何才能有效减缓人类活动对海陆变迁的影响?”
-邀请1-2名学生回答,并进行点评。
总用时:45分钟
六、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地质学基础知识:介绍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如板块构造理论、地壳运动类型(如地震、火山爆发)等,以及它们与海陆变迁的关系。
-海平面变化的因素:详细解释影响海平面变化的因素,包括地壳运动、冰川融化、全球气候变化等。
-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探讨人类活动如城市化、农业扩张、过度捕捞、海洋污染等对海陆变迁的影响。
-海洋资源的合理利用:介绍海洋资源的种类,如渔业、海底矿产、海洋能源等,以及如何实现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典型海陆变迁案例分析:分析世界各地海陆变迁的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