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培训材料.doc

发布:2017-05-02约4.48千字共13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培训材料 本单元学习内容的前后联系: 已学过的相关内容 第一学段 ●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 ●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及特征 ●面积的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面积 四年级下册 ●认识平等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 ●三角形的特征 五年级上册 ●平行四边形、三角形与梯形的面积 五年级下册 ●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 ●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 六年级上册 ●圆的认识 ●圆的周长 ●圆的面积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 ●面的旋转(圆柱和圆锥的认识) ●圆柱的表面积和体积 ●圆锥的体积 → 二、教学目标: 经历由面旋转成体的过程,认识圆柱和圆锥,了解圆柱和圆锥的基本特征,知道圆柱和圆锥各部分的名称。 通过观察、动手操作等,初步体会“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发展空间观念。 结合具体情境和操作活动,探索并掌握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问题。 结合具体情境和操作活动,了解圆柱和圆锥体积(包括容积)的含义,探索并掌握圆柱和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经历“类比猜想——验证说明”的探索圆柱、圆锥体积计算方法的过程,体会类比、转化等思想,初步发展推理能力。 本单元编写特点: 1、结合具体情境和操作活动,引导学生经历“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的过程,体会“点、线、面、体”之间的联系。 教材的第一个活动体现的内容是“由平面图形经过旋转形成几何体”,这不仅是对几何体形成过程的学习,同时体会面和体的关系也是发展空间观念的重要途径,这也是教材将此课题目定为“面的旋转”的原因。 教材呈现了几个生活中的具体情境,鼓励学生进行观察、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经历“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的过程。在结合具体情境感受的基础上,教材又设计了一个操作活动,通过快速旋转小旗,引导学生结合空间想象体会立体图形的形成过程,发展空间观念。教材还提供了若干由面旋转成体的练习。 重视操作与思考、想象相结合,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操作与思考、想象相结合是学生认识图形、探索图形特征、发展空间观念的重要途径。在本单元中,教材重视学生操作活动的安排,在每个主题活动中都安排了操作活动,促进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发展空间观念。如“圆柱的表面积”的教学中,教材引导学生通过操作来说明圆柱的侧面展开后是一个怎样的图形,并呈现了两种操作的方法:一种是把圆柱形纸盒剪开,侧面展开后是一个长方形;另一种是用一张长方形纸卷成圆柱形。再如本单元的最后专门安排了一个“用长方形纸卷圆柱形”的实践活动,先让学生用两张完全一样的长方形纸,一张横着卷成一个圆柱形,另一张竖着卷成一个圆柱形,研究两个圆柱体积的大小;然后组织学生将两张完全一样的长方形纸裁开,把变化开关后的纸再卷成圆柱形,研究圆柱体积的变化,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深化对圆柱表面积、体积的认识,并体会变量之间的关系。 引导学生经历圆柱和圆锥体积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体会类比等数学思想方法。 类比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是合情推理时常用的方法。教材重视类比、转化等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在“圆柱的体积”教学时,教材引导学生经历“类比猜想——验证说明”的探索过程。由于圆柱和长方体、正方体都是直柱体,而且长方体与正方体的体积都等于“底面积×高”,由此可以产生猜想:圆柱的体积计算方法也可能是“底面积×高”。在形成猜想后,教材再引导学生“验证说明”自己的猜想。在“圆锥的体积”教学时,教材继续渗透类比的思想,再次引导学生经历“类比猜想—验证说明”的探索过程。另外,教材还注意转化、化曲为直等思想方法的渗透,如在验证说明“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时,引导学生把圆柱切割拼成近似的长方体进行研究,体现了化曲为直的思想方法。 教材在编排练习时,选择了来自于现实生活的问题,引导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如学习“圆柱的表面积”时,鼓励学生计算薯片盒的包装纸的大小、通风管需要的铁皮的面积、压路机压路的面积等,由于实际情形变化比较多,需要学生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选择有关数据进行计算。在学习“圆柱和圆锥的体积”后,教材鼓励学生计算水桶的容积、圆木的体积、圆锥形小麦堆的体积、铅锤的质量等。这些实际问题的解决,将使学生巩固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体会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丰富对现实空间的认识,逐步形成学好数学的情感和态度。转 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引导学生经历“类比猜想——验证说明”的探索过程。 ■选择来自于现实生活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实际情形变化较多,引导学生灵活地选择有关数据进行计算。 ■较复杂的计算,允许学生使用计算器。 圆柱体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