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人教版高中数学选修2-1第二章第一节《椭圆及其标准方程》说课稿.doc

发布:2017-10-13约3.79千字共6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课题:椭圆及其标准方程(—) 教材: 人教版高中数学选修2-1第二章第一节《椭圆及其标准方程》 一、教材分析 (一)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圆锥曲线是一个重要的几何模型,有许多几何性质,这些性质在日常生活、生产和科学技术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同时,圆锥曲线也是体现数形结合思想的重要素材。在本章中,椭圆的学习为后面研究双曲线、抛物线提供基本模式和理论基础。 因此这节课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是本章和本节的重点内容之一。 (二)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椭圆的定义和标准方程,理解椭圆标准方程的推导。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引导学生亲自动手尝试画图、发现椭圆的形成过程进而归纳出椭圆的定义,培养学生观察、辨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实验、观察、推理、类比、归纳等教学活动,使学生体验到数学学习活动充满着探索和创造,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并体会数学的简洁美、对称美。 (三) 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1. 教学重点:椭圆的定义及其标准方程。 2. 教学难点:椭圆标准方程的推导。 在学习本课《椭圆及其标准方程》前,学生已学习了直线与圆的方程,对曲线和方程的概念有了一些了解与运用的经验,用坐标法研究几何问题也有了初步的认识。但由于学生学习解析几何时间还不长、学习程度也较浅,学生对坐标法解决几何问题掌握还不够。另外,学生对含有两个根式之和(差)等式化简的运算生疏,去根式的策略选择不当等是导致“标准方程的推导”成为学习难点的直接原因。 二、学情分析 学生对曲线和方程的思想方法有了一些了解和运用的经验,对坐标法研究几何问题也有了初步的认识,因此,学生已经具备探究有关点的轨迹问题的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但由于学生学习解析几何时间还不长、学习程度也较浅,并且还受到高二这一年龄段学习心理和认知结构的影响,在学习过程中难免会有些困难.如:由于学生对运用坐标法解决几何问题掌握还不够,因此从研究圆到椭圆,学生思维上会存在障碍. 三、教法和学法 (一) 教法:在教法上,主要采用探究性教学法和启发式教学法。以启发、引导为主,采用设疑的形式,逐步让学生进行探究性的学习。 (二) 学法: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经历椭圆图形的形成过程、定义的归纳概括过程、方程的推导化简过程,主动地获取知识。 (三)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和自制教具:绘图板、图钉、细绳。 四、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景,提出课题: 先由多媒体演示天体运行的动画。 [问 一]如图天体运行的轨道中运行轨迹是什么图形? 并让学生举出实际生产、生活中有关椭圆的例子。 (二) 自主探究,形成概念 [问 二]椭圆是满足什么条件的点的轨迹呢?如何画椭圆? 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一块纸板,一段细绳,两枚图钉,按课本上介绍的方法,同桌间相互讨论、动手绘图,教师巡视,并抽已完成的两位同学在黑板上用准备好的工具演示。 教师进一步启发引导学生讨论,得出“到两个定点的距离的和等于常数的点的轨迹是椭圆”时,马上提出第三个问题。 [问 三] 1把细绳的两端固定在同一个点,用笔尖将细绳拉紧并运动,在纸上你得到了怎样的图形? 2如果调整两个图钉的相对位置(靠近或者远离),细绳的长度不变,能画出什么图形? 教师让学生再一次动手实践,相互讨论交流,然后抽学生代表发表意见,可以得出:当 2a 2c 时,是椭圆,并且当两定点间的距离越小,椭圆越圆,特别地当两点重合时,是圆,两定点间的距离越大,椭圆越扁;当 2a= 2c 时是线段;当 2a 2c 时,无轨迹。 在此基础上教师让学生自己概括椭圆定义。 定义:平面内与两个定点F1 、F2 的距离的和等于常数(大于 |F1F2 | )的点的轨迹叫做椭圆,这两个定点叫做椭圆的焦点,两焦点的距离叫做椭圆的焦距. 在归纳定义时,再次强调定义要满足三个条件:①平面内(这是大前提);②任意一点到两个定点的距离的和等于常数;③常数大于 |F1 F2 |. (三) 师生互动,导出方程 [问 四] 1:求曲线方程的一般方法是什么?(建系、设点、列式、化简) 2、本题中可以怎样建立直角坐标系?怎样建立坐标系,才能使求出的椭圆方程最为简单? 由各小组讨论,请小组代表汇报研讨结果。各组分别选定一种方案: 方案1:以F1、F2所在的直线为 轴,F1F2的中点为原点建立直角坐标系: 方案2:以F1、F2所在的直线为 轴,2的中点为原点建立直角坐标系 ①建系:以所在直线为x轴,以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为y轴,建立直角坐标系。 ②设点:设是椭圆上任意一点,为了使的坐标简单及化简过程不那么繁杂,设,则 设与两定点的距离的和等于 ③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