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我们的校园》 (教学设计)-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docx
第5课《我们的校园》(教学设计)-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
学校
授课教师
课时
授课班级
授课地点
教具
教学内容分析
第5课《我们的校园》是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围绕校园环境、校园文化和我们在校园中的行为规范三个方面展开。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在于:学生在幼儿园阶段已经接触过校园环境,对校园有一定的了解;此外,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具备一些基本的行为规范,如排队、礼貌用语等。本节课将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校园的特点,培养他们爱护校园环境、尊重校园文化的意识,同时强化在校园中的法治观念和行为规范。
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旨在培养学生以下几方面的能力:1.社会责任感:通过了解和关注校园环境和文化,激发学生爱护校园、尊重他人的责任感。2.法治意识:使学生认识到在校园中遵守规则、维护秩序的重要性,树立法治观念。3.实践能力:通过实践活动,如校园环境巡查、文化体验等,提高学生的观察、表达和合作能力。4.人文素养:培养学生对校园文化的兴趣,增强对美的感知和欣赏能力。这些目标与新教材的要求紧密结合,有助于学生在道德与法治学科领域全面发展。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1.校园环境与文化认知;2.学生行为规范在校园生活中的实践。
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并关注校园环境与文化特点;2.学生对法治观念和行为规范的内化与实践。
解决办法与突破策略:
1.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图片、视频等,直观展示校园环境与文化,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认知度。
2.设计实地观察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校园环境与文化,增强实践体验。
3.创设情境教学,通过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并内化行为规范。
4.教师适时引导,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总结校园环境与文化特点,培养法治意识。
5.结合生活实例,强调遵守规则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将行为规范运用到校园生活中,实现知行合一。
教学方法与策略
本节课采用以下教学方法与策略:1.讲授法:教师通过生动的语言和案例,向学生讲解校园环境与文化的重要性,引导学生认识并尊重校园规范。2.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校园的看法和体验,培养学生的表达和沟通能力。3.角色扮演:设计校园生活场景,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模拟日常行为规范,增强实践体验。4.实地考察:带领学生进行校园环境巡查,观察并记录校园特色,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实践能力。5.多媒体教学:运用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以上教学方法和策略,促进学生主动参与、互动交流,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环节(5分钟)
-教师通过展示校园风光图片,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图片上的地方都是哪里吗?”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是的,这些都是我们美丽的校园。那么,你们对校园有什么样的印象和感受呢?”
-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对校园的关注和兴趣。
2.讲授新课(15分钟)
a.校园环境与文化认知(5分钟)
-教师通过PPT展示,讲解校园环境的特点、功能以及校园文化的重要性。
-引导学生关注校园中的一草一木,认识到校园环境与文化的独特性。
b.学生行为规范在校园生活中的实践(5分钟)
-教师结合课本内容,讲解在校园中遵守规则、维护秩序的重要性。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不遵守规则可能带来的后果。
c.核心素养能力拓展(5分钟)
-教师提出问题:“我们应该如何爱护校园环境,尊重校园文化呢?”
-学生分小组讨论,提出具体建议,如垃圾分类、爱护公物等。
3.巩固练习(10分钟)
a.角色扮演(5分钟)
-教师设计校园生活场景,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模拟日常行为规范。
-其他学生观察并评价,提出改进意见。
b.课堂提问(5分钟)
-教师针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提问,检验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
-学生回答问题,教师给予反馈和指导。
4.创新教学(10分钟)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校园环境巡查,让学生亲身感受校园环境与文化。
-学生分组记录校园中的美好瞬间,以图片或文字形式展示,分享体验。
5.课堂小结(5分钟)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爱护校园环境、尊重校园文化的重要性。
-学生发表自己对校园的热爱之情,表示要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图书资源:推荐学生阅读与校园文化、环境、行为规范相关的绘本、故事书,如《我爱我的校园》、《校园文明小卫士》等,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让学生深入了解校园生活的各个方面。
-视频资源:选取与校园环境、文化、行为规范相关的教育视频,如《绿色校园行动》、《校园礼仪教育》等,让学生通过观看视频,直观感受校园生活的美好与秩序。
-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