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课我们当地的风俗第1课时(教学设计)-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docx
第十课我们当地的风俗第1课时(教学设计)-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
授课内容
授课时数
授课班级
授课人数
授课地点
授课时间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是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的第十课《我们当地的风俗》第一课时。课程内容包括:了解当地的风俗习惯,学会尊重和传承传统文化;通过调查、访问等方式,了解当地的风俗习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通过小组讨论、分享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了解了我国的传统文化和一些基本的社会规范,对本节课的内容有一定的认知基础。同时,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相连,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社会责任感。通过学习当地的风俗习惯,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和传承我国的传统文化,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同时,通过调查、访问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使学生能够主动关注和参与社会事务,成为有担当的社会人。
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在之前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对我国的传统文化有了初步的了解,掌握了一些基本的社会规范和价值观。同时,学生在生活中也对当地的一些风俗习惯有了初步的接触和认识。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了解和探索身边的传统文化具有较高的兴趣。在学习能力方面,学生具备一定的调查、访问和合作能力,能够主动参与实践活动。在学习风格上,学生喜欢通过互动、讨论和分享的方式来学习,具有较强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表达欲望。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在了解当地风俗习惯的过程中,学生可能会遇到一些难以理解的风俗习俗,需要教师的引导和解释。此外,学生在进行调查、访问和分享时,可能会遇到沟通障碍和合作难题,需要教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克服困难,顺利完成学习任务。
教学资源
1.软硬件资源:多媒体教室、投影仪、计算机、打印机、调查问卷表、访问记录表、活动手册等。
2.课程平台:学校教学管理系统、班级微信群等。
3.信息化资源:网络搜索引擎、在线字典、传统文化相关网站、短视频平台等。
4.教学手段:讲解、展示、调查、访问、讨论、分享、小组合作等。
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环节(5分钟)
情境创设:教师通过展示当地的传统节日图片,如春节、中秋节等,让学生感受到当地风俗的魅力。
问题提出: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你们知道这些节日为什么要这样做吗?这些风俗习惯有什么意义?”
学生回答:让学生分享自己对当地风俗的了解和看法。
2.讲授新课(15分钟)
教师讲解:教师围绕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讲解当地的风俗习惯,如婚礼、丧葬、节日等,让学生了解和传承传统文化。
学生互动:学生跟随教师的讲解,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问解答。
3.巩固练习(10分钟)
调查实践: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调查,了解当地的风俗习惯,并填写调查问卷表。
分享讨论:各小组代表分享调查成果,其他学生进行评价和讨论。
4.课堂提问(5分钟)
教师提问:教师针对本节课的内容,提问学生,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学生回答:学生积极回答问题,展示自己对当地风俗的理解。
5.总结与拓展(5分钟)
教师总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尊重和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核心素养拓展: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传统文化融入到日常生活中,提高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社会责任感。
课堂反馈:教师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为下一步教学提供参考。
总用时:45分钟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不同的学生需求,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确保每位学生都能跟上教学进度,掌握所学知识。同时,教师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资源拓展
六、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教材延伸:让学生阅读与当地风俗相关的书籍,如《XX地区的风土人情》、《中国传统节日与文化》等,以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
影视资料:观看关于当地风俗的电影或纪录片,如《XX节日的故事》、《中国传统婚礼》等,以形象生动的方式感受风俗习惯的魅力。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博物馆、历史遗迹或文化场所,如XX博物馆、XX古村落等,亲身体验和了解当地的文化传统。
网络资源:利用网络搜索引擎查找关于当地风俗的资料,如当地政府网站的文化介绍、XX社区论坛的相关讨论等,获取更多相关信息。
2.拓展建议:
学生自主学习:鼓励学生在课后自主阅读相关书籍,观看影视资料,并做好笔记,增强对当地风俗的理解和认识。
亲子共学:建议家长参与孩子的学习过程,一起讨论当地的风俗习惯,增进家庭成员之间的交流和理解。
社区参与: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区的传统文化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