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竹节人说课稿-2024-2025学年六年级上册语文统编版.docx
10竹节人说课稿-2024-2025学年六年级上册语文统编版
主备人
备课成员
教材分析
《竹节人说课稿-2024-2025学年六年级上册语文统编版》以六年级上册语文统编版教材中的《竹节人》一文为蓝本。本章节内容旨在通过阅读课文,引导学生了解民间玩具的制作过程和竹节人的文化内涵,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课文通过生动的叙述,展现了竹节人的独特魅力,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相连,有助于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核心素养目标
本章节旨在培养学生的文化理解与传承意识、审美鉴赏能力和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通过阅读《竹节人》,学生能够理解民间文化的价值,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同时,通过欣赏竹节人的造型和寓意,提升审美鉴赏能力;在阅读和写作过程中,学生将学会运用语言表达对竹节人的认识和感受,提高语言文字运用水平。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明确本节课的核心内容,以便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和强调。
-理解课文《竹节人》的内容,把握竹节人的制作过程和象征意义。
-通过分析课文中的描写,体会作者对民间玩具的喜爱和对传统文化的尊重。
-学习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教学难点
-识别并指出本节课的难点内容,以便于教师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理解竹节人背后的文化内涵,特别是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对民间文化的理解可能较为陌生。
-在阅读过程中,学生需要把握课文中对竹节人制作细节的描写,这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
-学会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并将其应用到自己的写作中,这对于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是一个挑战。
学具准备
多媒体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讲授法
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师生互动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本节课所需的教材或学习资料,包括《竹节人》课文和相关练习题。
2.辅助材料:准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如竹节人的制作过程图片,以及视频介绍民间玩具文化的短片。
3.实验器材:虽然本节课不涉及实际操作,但可以准备一些简单的手工材料,如竹条、彩纸等,供学生课后尝试制作竹节人。
4.教室布置:设置分组讨论区,方便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和交流;同时,确保教室环境整洁,以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5分钟)
目标:引起学生对竹节人的兴趣,激发其探索欲望。
过程:
开场提问:“同学们,你们有没有玩过竹节人?它是什么样的?你们知道它是怎么制作的吗?”
展示一些关于竹节人的图片或视频片段,让学生初步感受竹节人的魅力或特点。
简短介绍竹节人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2.竹节人基础知识讲解(10分钟)
目标:让学生了解竹节人的基本概念、组成部分和原理。
过程:
讲解竹节人的定义,包括其主要组成元素或结构。
详细介绍竹节人的组成部分,如竹签、线绳、装饰物等,使用图表或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
3.竹节人案例分析(20分钟)
目标: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竹节人的特性和重要性。
过程:
选择几个典型的竹节人案例进行分析,如不同地区的竹节人制作工艺、竹节人的象征意义等。
详细介绍每个案例的背景、特点和意义,让学生全面了解竹节人的多样性或复杂性。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案例对实际生活或学习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竹节人了解和传承民间文化。
4.学生小组讨论(10分钟)
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与竹节人相关的主题进行深入讨论,如“竹节人的文化内涵”、“竹节人的现代传承”等。
小组内讨论该主题的现状、挑战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
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准备向全班展示讨论成果。
5.课堂展示与点评(15分钟)
目标: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加深全班对竹节人的认识和理解。
过程:
各组代表依次上台展示讨论成果,包括主题的现状、挑战及解决方案。
其他学生和教师对展示内容进行提问和点评,促进互动交流。
教师总结各组的亮点和不足,并提出进一步的建议和改进方向。
6.课堂小结(5分钟)
目标: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竹节人的重要性和意义。
过程:
简要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包括竹节人的基本概念、组成部分、案例分析等。
强调竹节人在现实生活或学习中的价值和作用,鼓励学生进一步探索和应用竹节人文化。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撰写一篇关于竹节人的短文或报告,以巩固学习效果,并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寻找和体验更多的民间文化。
学生学习效果
学生学习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知识掌握
-学生能够准确地理解和描述竹节人的基本概念、制作过程和历史背景。
-学生掌握了竹节人的不同种类及其特点,如南派和北派的制作工艺差异。
-学生了解竹节人在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