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我认识您了(说课稿)-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001].docx
3我认识您了(说课稿)-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
授课内容
授课时数
授课班级
授课人数
授课地点
授课时间
设计思路
本节课以“我认识您了”为主题,结合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内容,通过游戏、互动、故事等形式,引导学生认识家庭成员,了解家庭关系,培养学生的亲情观念和家庭责任感。教学活动设计注重贴近学生生活,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认识到家庭是温馨的港湾,培养对家庭成员的关爱和责任感。
2.提升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学会与人交往,增强沟通意识和合作精神。
3.培养学生的道德认知,引导学生尊重他人,学会换位思考,树立正确的家庭观念。
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的相关知识:一年级学生对于家庭成员的称呼和基本关系有一定的了解,但可能对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和角色认知较为模糊。
2.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一年级学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喜欢参与互动和游戏,学习兴趣较高。他们的认知能力处于初步发展阶段,以形象思维为主,通过直观、具体的方式更容易理解和接受知识。学习风格上,学生倾向于通过视觉和听觉来学习,对故事和图片等形式的内容较为敏感。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一年级学生在理解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时可能会遇到困难,尤其是区分家庭成员的不同角色和责任。此外,学生在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观点时可能会感到害羞或不确定,需要教师给予适当的引导和鼓励。
教学资源
1.软硬件资源:多媒体教学设备(电脑、投影仪)、音响设备、实物教具(家庭成员图片、家庭成员角色扮演道具)。
2.课程平台: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教材、电子书包或教学平台。
3.信息化资源:家庭关系相关的图片、视频资料、互动游戏软件。
4.教学手段:图片展示、故事讲述、角色扮演、小组讨论、游戏活动。
教学过程
1.导入(约5分钟)
-激发兴趣:通过展示家庭照片或视频,让学生分享自己家庭的故事,激发学生对家庭话题的兴趣。
-回顾旧知:引导学生回忆之前学过的家庭成员的称呼,如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等。
2.新课呈现(约20分钟)
-讲解新知:通过图片和故事,向学生介绍家庭成员的不同角色和他们在家庭中的责任,如爸爸负责工作,妈妈负责照顾家庭等。
-举例说明:结合实际家庭案例,让学生理解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和互动。
-互动探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家庭中的角色和责任,以及他们是如何与家庭成员相处的。
3.巩固练习(约15分钟)
-学生活动: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游戏,模拟家庭生活中的场景,如家庭聚会、共同做饭等,加深对家庭关系的理解。
-教师指导:在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时,教师巡回指导,确保学生正确理解家庭角色和责任。
4.课堂总结(约5分钟)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家庭的重要性和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爱。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关注家庭,学会与家人沟通,共同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
5.作业布置(约5分钟)
-让学生回家后,与家人一起讨论家庭中的角色和责任,并尝试用画图或文字的方式记录下来。
-鼓励学生回家后,与家人一起完成一个小任务,如共同做饭、打扫房间等,增进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
6.拓展活动(约10分钟)
-设计一个“家庭日”活动,让学生邀请家人一起参与,通过游戏、手工制作等形式,增进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和感情。
-邀请家长参与课堂,分享他们与孩子之间的温馨故事,让学生感受家庭的温暖。
7.课后反思(约5分钟)
-教师对本次教学活动进行反思,总结教学过程中的亮点和不足,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借鉴。
-鼓励学生反思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以及他们对家庭关系的理解和认识。
拓展与延伸
1.提供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拓展阅读材料:
-《我的一家》:一本关于家庭生活的绘本,通过有趣的故事,介绍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和角色。
-《家庭的故事》:收集不同家庭的故事,让学生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家庭生活。
-《家庭公约》:介绍如何制定家庭公约,帮助学生学会家庭规则和责任。
2.鼓励学生进行课后自主学习和探究:
-让学生记录自己家庭中的“一天”,包括家庭成员的日常活动和相互关系,通过写作或绘画的方式表达出来。
-设计家庭调查问卷,让学生了解家庭成员的兴趣爱好、特长等,增进对家人的了解。
-组织家庭采访活动,让学生采访父母或其他长辈,了解他们小时候的家庭生活,以及他们对于家庭关系的看法。
-鼓励学生参与家庭活动策划,如家庭旅行、家庭聚会等,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和家庭责任感。
-通过互联网资源,让学生了解不同文化中的家庭观念和亲子关系,拓展学生的视野。
-开展家庭摄影比赛,让学生用镜头记录家庭生活的美好瞬间,增强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联系。
-设计家庭角色扮演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