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以培养“工匠精神”为重要内容的高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意义.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基于以培养“工匠精神”为重要内容的高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意义
摘要:随着“中国制造”逐渐深入人心,职业教育的地位日益凸显。让“工匠精神”成为我们高职思政理论课的精神内涵,让“工匠精神”在大学阶段在高职学子的心中生根发芽,并将“工匠精神”践行于他们的学习与未来的工作当中,使“工匠精神”落实于实践,这就是我们迫切亟待研究与探索的问题。培养“工匠精神”应是高职教育思政理论课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支撑我们《基础》课程中职业素养教育的根本,是培养我们高职学生的对于职业精神的最高要求,是贯穿于他们未来职业生涯的精神动力。
关键词:工匠精神;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1;G71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28-000-01
随着中国的经济高速发展以及经济成果的日新月异,经济发展背后所引发的一些问题也在倒逼我们各个领域改革的不断深入与积极探索。在2016年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谈到如何做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时强调,要努力改善产品和服务供给,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从“国人到日本疯抢马桶盖”到“圆珠笔上的‘圆珠’都需要进口”,刺痛着国民的心。过去的一年,国人在海外疯狂消费,消费总额约1045亿美元。据统计,全球寿命超过200年的企业,日本有3146家,德国有837家,荷兰有222家,法国有196家。这一系列数据的背后是国货的尴尬,也凸显了中国制造业与先进水平的差距。这些长寿的企业之所以扎堆出现在这些国家,其秘诀之一就在于它们都传承着一种精神――工匠精神!中国的经济已经崛起,而真正的腾飞则需要我们从“中国制造”转向“中国智造”,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重塑精益求精、关注细节的“工匠精神”,让“工匠精神”成为民族精神,让“工匠精神”与现代科技高度融合,成为大众创新、万众创业时代的精神动力,用“工匠精神”促供给侧改革,让“工匠精神”成为供给侧改革的“新动能”。
工匠精神是将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态度、职业理念等多种因素体现在职业精神上的最好诠释。其核心就是:工作不是单纯赚钱的手段,而是实现个人理想、创造个人价值的舞台;对工作不是敷衍了事,而是精益求精、精雕细琢、不断追求完美。随着“中国制造”逐渐深入人心,职业教育从未像现在这样,受到全国上下的广泛关注。2015年5 月,首届“职业教育活动周”启动,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出重要批示,指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是发挥我国巨大人力优势,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战略之举。科技部部长万钢,在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记者会上指出,工匠精神的培养首先是教育的结果。从教育抓起,抓职业教育,对于培养专业性人才的工匠精神十分重要。高职教育,尤其是高职教育中的思政教育,如何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顺应国家发展的需要,让“工匠精神”成为我们高职思政理论课的精神内涵,贯穿于思政理论课程的日常教学当中,使我们的高职学生能够确立正确的职业定位,增强他们对于自身职业身份的认同感与归属感,端正他们的理想与信念,提升他们的主人翁意识与责任感,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等,让“工匠精神”在大学阶段就能在高职学子的心中生根发芽,并将“工匠精神”践行于他们的学习与未来的工作当中,使“工匠精神”落实于实践,这就是我们迫切亟待研究与探索的问题。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以下简称《基础》)课程承担着对大一新生的思想道德与法律素质的培养任务。多年来,我们思政部的《基础》课程的老师们在教学改革中做了各种积极的探索与尝试,并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果。比如,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广泛运用,实践教学的积极创新(如辩论、演讲、角色扮演、情景剧、微电影、模拟法庭等),包括各种先进教学方法的运用,如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研讨式教学法等,以及在课下对于课程内容的延伸如道德讲堂活动等,获得了学生与校方的肯定与认可,取得良好的效果。但是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一些问题也逐渐显现,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总体来说,学生缺乏对自我价值以及职业身份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故对自身的要求偏低,缺乏学习意愿,导致教学中的一些要求很难达到,教学中的一些活动很难真正执行,课堂实效性较差;
学生的知识基础较差,一些较为有理论深度的内容理解度较低,仅仅对课堂有趣的教学形式感兴趣,而对教学内容中的理论内容兴趣度不大,学习质量普遍较差;
学生整体的学习风气不积极,认为高职学生毕业有份工作就行,学习目的不正确,缺乏学习动力,对自我要求偏低,导致缺乏积极的学习态度;
尽管是高职院校的学生,可是对未来的行业、职业认知度不高,缺乏起码的积极的职业定位、职业理想、职业规划、职业道德意识;
相关综合素质及能力较差,如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