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定性评价报告.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福鼎市白琳玄武岩矿山北坡地质灾害点治理后斜坡
稳定性评价报告
1、概况
1.1矿区概况
福鼎大嶂山玄武岩矿山位于福鼎城关193°方向,平距20km处,隶属福鼎市白琳镇山后山村管辖。地理坐标:东经120°09′48.3″--120°10′24.6″,北纬27°9′16.3″--27°9′39″。矿山到白琳镇约5公里。由白琳镇到福鼎八尺门约10公里可与国道主干线沈海高速福鼎至宁德段高速公路相连;温州至福州铁路经过白琳;交通便利(详见交通位置图1)。
1.2矿山北坡地质灾害点概况
福鼎白琳玄武岩矿山建设
2010年12月,受降雨影响,坡坡顶面出现多道长30~50m,宽度5~15cm,深度0.3~1.5m的裂缝,局部裂缝错约0.2~0.3m。长0~0m,宽度5~1cm,深度0.3~1.5m的裂缝,局部裂缝错约0.~0.3m。由于度陡峻,岩土体结构相对松散,如果不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在强降雨和人为活动等综合作用下,特别是在雨水或片流洗刷、自身重力等综合地质作用下,裂缝有进一步发展成较大规模滑坡的趋势。坡存在的松散层滑坡、崩塌地质灾害隐患。m3,清理截水沟300多米,设置监测点6个,完成变形监测周期1年。m,最低海拔标高271.5m,相对高差约229.0m。山体总体呈东西向展布,地势为南高北低,陡缓相间,两头陡中间缓态势,其中临近北坡采场位置地形陡峭,为玄武岩筒的外带,地形坡陡约50°;中部为缓坡,地形坡度20~25°。区内主要发育一条冲沟,走向北北东,形态呈南东部宽缓,北东部窄小,为早期玄武岩北坡采场弃碴主要堆积区域。
场地内植被不发育。下游原有的村落已于1998年2月18日的北坡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发生后全部异地搬迁,目前下游没有村落,但下游尚有白琳至秦屿公路穿过。
矿区属中亚热带温暖湿润的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8.5℃,一月份最冷,月平均8.6℃;七月份最热,月平均28.3℃;极端最高气温40.6℃,最低气温-4.1℃。年降雨量1679.2mm,极端年最大降雨量2484.4mm,年最小降雨量1198.9mm,日最大降雨量261.9mm。降雨量受季节性影响较大,3—6月份为春季梅雨季节,占全年降雨量的30—40%;7—9月份为台风暴雨季节,占全年降雨量的45—65%;最大连续降雨天数为23天。无霜期268天。
2.2、地质构造和不良地质作用
2.2.1地质构造
区内主要有F1断裂,该断裂属区域白琳断裂的北东段,位于矿区南东侧,总体产状走向北东40°,倾向南西,倾角80°。为钾长花岗岩与橄榄辉长—玄武玢岩、变泥质粉砂岩的界线。在断裂带上盘橄榄辉长—玄武玢岩中见宽约30—40m的劈理化带,对矿体有一定的破坏,但对北坡的稳定性影响小。
另外受区域构造的影响,区内北东向、近东西向、北西向裂隙较发育,对矿体和矿石质量有较大的影响,未发现对北坡稳定性有影响。
2.2.2不良地质作用
根据本次调查,场地内不良地质作用主要为人类工程活动对场地稳定性具一定的影响。如采矿爆破活动产生的地震波,汽车运输动荷载等对边坡稳定性可能产生负面影响。
场地内无岩溶、地面沉降和地下采空区。
2.3、边坡岩土体特征
根据本次现场踏勘、野外边坡编录及相关的地质资料,该边坡岩土层结构较为简单,各岩土层特征自上而下为:
(1)素填土(Q4 ml) ①
灰褐~灰黑色,稍湿,主要由粘性土、碎石、块石、条石及砂砾等组成,粒径0.02~2.5m不等,级配不良,分布不均匀,主要来源于矿山剥离和石材开采废弃的边角料,其中碎石、块石含量达50%以上,厚度2.0~9.6m。人工堆填成因。
(2)粉质粘土(Q4 dl)②
红褐~棕红色,可~硬塑,主要系坡积成因,主要由粘粉粒及砂粒组成,局部含少量碎石,该层分布在谷坡,分布不均匀,厚度7.10~9.20m。
(3)残积粘性土(Q4 dl-el)③
灰黄~棕红色,硬塑,主要系坡、残积成因,主要由粘粉粒及砂粒组成,局部含有少量碎石,该层仅分布在谷坡,分布不均匀,厚度2.0~6.80m。
(4)全风化凝灰岩(J3nc)④
灰白~灰黄色,原岩结构尚可辨认,具散体状,砂土状,手搓易散,局部可见氧化物渲染,该层分布在谷坡,分布不均匀,厚度3.20~5.70m。
(5)砂土状强风化凝灰岩(J3nc)⑤
灰黄色~灰褐色,母岩结构清晰可辨,具散体状,岩体已风化成砂土化,湿水易软化,该层分布在排土场的局部区段,厚度3.50~13.8m。
(6)碎块状强风化凝灰岩(J3nc)⑥
灰黄色~灰褐色,母岩结构清晰可辨,岩体呈碎块状,局部呈块状,裂隙发育,节理面见有氧化物渲染,锤击易碎。该层分布在排土场的局部区段,厚度0.60~10.10m。
(7)中风化凝灰岩(J3nc)⑦
凝灰结构,块状构造,厚层状,岩石坚硬-较坚硬,岩体节理裂隙不甚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