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江大具金沙江大桥左岸斜坡稳定性调查评价斜坡稳定性调查评价报告.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前言
1.1任务依据及目的
受云南省×××××××××××××委托,××××××勘察设计研究院承担了《丽江大具金沙江大桥左岸斜坡稳定性调查评价》工作。在金沙江大桥桥位上下游各100m、左岸延至斜坡顶部安全范围内,判定左岸斜坡的稳定性,经综合分析,给出稳定或不稳定的结论;判定左岸能否作为拱桥的基础。在充分收集已有资料的基础上,我院总工办编写了《工作设计》,并安排下属单位:国土资源综合勘察研究所完成该项目。项目组于2002年9月28日~2002年10月3日进入现场开展野外工作,随后转入室内进行资料综合研究及报告编写。大具盆地紧接虎跳峡下峡口,距丽江县城50km,金沙江自西向东北横切而过,工作区位于香格里拉县与丽江县交界处的大具乡,两县以金沙江为界,地理坐标:东经100°13′23″~100°14′34″,北纬27°18′48″~27°19′04″,工作区最低点即金沙江边,海拔1580 m,山坡最高点海拔2000m,最大相对高差420m。气候干湿,季节分明,垂直变化显著,而气温季节性变化不大明显。据丽江气象资料,主要气候特征如表1 。
1.2自然地理,交通状况
区内交通欠方便,仅南面有一通往县城丽江的公路,见工作区交通位置图(图1)。
1.3前人工作成果及本次完成工作量
本区前人做过:《区域水文地质普查报告1:20万丽江幅》(中国人民解放军00939部队,1979.12);《金沙江中段(石鼓—边街)河谷工程地质调查报告》(云南省地质矿产局第一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1989.12);《丽江大具金沙江大桥桥位工程地质勘察报告》(云南南方气 候 特 征 表
表1
时 间( 年 ) 1965 ~ 1976
气 温(·c )
多年平均气温 12.9 最高气温 18.8 最低气温 5.1 多年平均气温 927.4
降雨量(mm ) 5~10月
(雨季) 最大值 403.8 最小值 73.2 11~4月
(旱季) 最大值 137.4 最小值 0.0 蒸发量(mm ) 2177.1 平均相对温度(%) 63.6
地勘工程有限公司;2002.6)等工作,其它地质工作成果较少。本次调查收集和利用了测区的已有成果资料,外业完成主要工作量见表2。
外业完成主要工作量表
表2
项目 完成工作量 工程地质调查(1:10000) 3km2 工程地质剖面 1950m/2条 物探剖面 9点/2条 波速测试 24点 1.4 执行的技术标准
本次斜坡稳定性调查评价工作执行《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J064—98)、《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直流电法勘探规范》、《地基动力特征测试规范》(GB/T50269—97),参照执行《工程地质调查规范(1:2.5万~1:5万)》(GBT—0097—940等规范。
地质环境特征
2.1 地形、地貌
大具盆地在中更新世早期,盆地开始下降,堆积大量的冰碛物和冰水堆积物,厚度大于200m。中更新世晚期或晚更新世早期,盆地上升,中断沉积。以后金沙江继续下切,形成现在的陡峭峡谷,金沙江河谷河床坡度陡,流速大,以垂直侵蚀作用为主,河谷成“V”字型,在江右岸形成Ⅰ、Ⅱ级阶地。Ⅰ级阶地前缘距江边100m左右,阶坡40°~45°,标高在1640m;Ⅱ级阶地前缘位于小米地村西的Ⅰ级阶地后缘,阶坡30°,标高1660m。
江左岸发育Ⅳ、Ⅴ级阶地。Ⅳ级阶地发育标高在1700m,阶坡37°~45°,Ⅴ级阶地发育标高在1800m,阶坡30°~40°。上述Ⅰ、Ⅱ、Ⅳ、Ⅴ级阶地均为堆积阶地,由砾石层及砂砾层构成。砾石层和砂砾层经过干热气候的作用局部成为钙质胶结的砾岩和砂岩。
工作区位于丽江县大具乡小米地村西部,金沙江左岸属香格里拉县管辖。左岸斜坡陡峻,地形坡度37°~45°,由于金沙江强烈侵蚀切割,临近江面地段地形突变,为悬崖峭壁,壁高30余米。
2.2 地层岩性
工作区出露地层主要为中生界三迭系灰岩、泥灰岩,新生界第四系砂砾层、砾石层。
三迭系北衙组下段(T2b1):灰、黄灰色灰岩、泥灰岩、钙质泥岩、砂岩和页岩。厚度293~921m,分布于香格里拉县五级阶地北西部。
第四系冰碛层(Q2gl):兰灰色、灰白色砾石层,砾石成分主要为灰岩、大理岩,间夹玄武岩、绿片岩等。砾径一般0.5~2cm,少数达到10cm,也有少量巨大的漂砾,上部胶结较紧密,为钙质胶结,胶结层厚1~3m,局部半成岩化。下部为泥质胶结,紧密度稍差,层厚约100m,分布于广大地区。
第四系冲积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