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劳动经济学第四章.pptx

发布:2020-02-19约1.86千字共32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一节 劳动力供给概述一、劳动力供给的基本概念1、劳动力资源、现实劳动力资源、潜在劳动力资源的概念2、劳动力供给的概念二、劳动力供给决策1、劳动力供给的决策主体是劳动者家庭或个人2、决策主体一般面临两种选择(1)劳动参与决策(2)劳动时间选择决策3、劳动供给函数 S=f(X1,X2,……Xn) S:代表劳动力供给 X:代表影响因素4、劳动力供给具体可分为三个方面来分析(1)个别劳动力供给 是指劳动者个人一生中向社会提供的劳动总量。 一般而言,青年时期,劳动力供给较少;中年阶段,劳动力供给会较多;接近退休阶段,个体社会劳动时间逐渐减少直至为零,即退休。(2)家庭劳动力供给 是指从家庭成立(结婚)到家庭解体(丧偶或离异),家庭全体成员向社会提供的劳动量的总和。 一般说来,养育的子女多,父母劳动供给越多;子女受教育时间越长,父母的劳动供给越多。(3)社会劳动力供给 是指劳动者个人及其家庭为社会提供的劳动总量。第二节 劳动力参与率的变化和决定一、劳动力参与率的概念 是指实际劳动力的人口在潜在劳动力人口之中的比率。即:劳动力参与率=劳动力人口/潜在劳动力人口 实际劳动力人口:包括就业人口和正在积极寻找工作的失业人口。 潜在劳动力人口:指劳动年龄人口中减掉因为智力或者身体原因而丧失劳动能力的那一部分人口。二、影响劳动力供给量的因素(一)人口因素1、人口规模2、人口年龄结构(二)劳动力参与率1、教育制度与教育供给规模2、工资政策及工资关系3、工资水平4、个人非劳动收入5、居民家庭生产率的变化6、社会保障制度7、其他因素(三)宏观经济状况三、劳动力参与率的变化趋势及原因1、变化趋势 女性劳动力参与率普遍地上升,男性劳动力参与率普遍地有所下降,但是总体的劳动力参与率仍然有上升的趋势。2、劳动力参与率变化的原因:(1)产业结构的调整(2)观念的变化(3)社会发展和家庭结构的变化(4)离婚率的上升离婚第三节 个人劳动力供给一、个人劳动力供给分析中的基本概念(一)个人可自由支配时间、工作时间与闲暇时间(二)效用及效用函数 1、效用的概念及特点 2、效用函数 维持生命所必须的时间工作时间个人可自由支配时间闲暇时间个人总时间(三)偏好与边际效用 1、偏好 2、边际效用说明:边际效用递减德国经济学家戈森曾提出一个有关享乐的法则:同一享乐不断重复,则其带来的享受逐渐递减。由此演变出经济学中著名的“边际效用递减”规律。边际是增量的意思。边际效用就是每增加一单位消费所能增加的满足。美国总统罗斯福连任三届后,记者问他有何感想,总统一言不发,只是拿出一块三明治让记者吃,记者接过便吃了。总统又拿出了第二块,记者勉强吃下。没料到,紧接着又来了第三块,记者大倒胃口,赶紧婉言谢绝。这时罗斯福微微一笑:“现在你知道我连任三届总统的滋味了吧。”当总统如此,吃东西如此,赚钱也是这样,一个人占有的财产越多,他从增加的财产上所获取的幸福量越少。而当钱在富人那里的边际效用递减的时候,就需要税收、慈善这样的调节手段,把富人的一部分财富,转移给穷人,富人依然是富人,不会伤筋动骨,但社会经济福利却由于穷人收入的提高而得到改善,从而实现整个社会的边际效用递减。 (四)等效用曲线 1、收入与闲暇的替代 2、等效用曲线 3、等效用曲线的特征(五)预算约束线与闲暇价格二、工作决策理论(一)基本假定1、效用极大化假设2、完全决策权假设3、市场自由竞争假设4、偏好不变假设(二)个人效用极大化的工作决策 (三)不参加工作的决策三、工作决策的影响因素1、收入效应2、替代效应四、个人劳动力供给曲线1、见图3——62、说明第四节 市场劳动力供给一、市场劳动力供给曲线1、见图3-72、说明二、市场劳动力供给弹性1、供给无弹性2、供给有无限弹性3、单位供给弹性4、供给富有弹性5、供给缺乏弹性第五节 家庭劳动力供给一、家庭生产理论(一)简单劳动力供给模型的缺陷(二)家庭生产理论的基本内容二、家庭生产与夫妻分工三、生命周期与劳动力供给 男性劳动参与率的生命周期呈倒U形,青年与老年的参与率较低,25~56岁年龄段劳动参与率连续保持高水平。 女性劳动参与率生命周期所呈形状较为复杂。但多数国家和地区女性劳动参与率的生命周期呈M形。在M形的生命周期中,15~20岁年龄阶段,劳动参与率上升,形成第一个峰顶。20岁后,由于婚育退出劳动力市场,参与率下降,形成谷底。女性大约在35岁左右,劳动参与率再次形成第二个峰顶;50岁以后,开始下降。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