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及治疗眩晕病的最新进展.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一、头昏、头晕、眩晕概念性症状描述 一、头昏、头晕、眩晕概念性症状描述 头昏、头晕和眩晕既有区别也有联系:如高血压患者(反复头昏)——小脑出血急性期(突发眩晕)——小脑出血恢复期(头晕)。 本课件只讨论眩晕,部分涉及头晕。 二、诊断方法和流程 (一)眩晕及相关症状解释 (二)病史采集 (三)体格检查 (四)实验室和辅助检查 (五)定位和定性诊断原则 (一)眩晕及相关症状解释 眩晕:表现为自身或/和外物按一定方向旋转、翻滚、左右移动或上下浮沉,是典型的运动幻觉。 (一)眩晕及相关症状解释 错定物位和倾倒 系因眩晕和眼球震颤导致患者对外物和自身体位的错觉,以及大脑受此错觉影响所引起的错误矫正所致。患者闭目指物偏向前庭功能低下一侧。闭目站立或行走时躯干向前庭功能低下一侧倾倒。 自主神经症状 为前庭迷走功能亢进所致。常见的有恶心、呕吐、心动过速、血压低下、肠蠕动亢进、便意感频繁。 (二)眩 晕 的 病 史 采 集 1、必须明确是头昏、头晕或眩晕,否则一开始就将诊断引入歧途。 2、对眩晕起病诱因、起病形式、进展情况必须清楚,有助病因诊断。 3、眩晕相伴症状详加了解,有无耳鸣、耳聋、面瘫、吞咽困难、感觉障碍和肢体瘫痪等,以及症状的先后关系。 4、对既往的检查、治疗和疗效情况详加分析,将对以后的检查和诊断方案考虑十分有利。 5、既往有无血管疾病及危险因素、耳病、颅脑外伤、感染、中毒史。自幼有无晕车船、不敢自身转圈情况。有无眩晕或耳聋家族史 (三)体格检查 内科、神经科、耳科查体 重点是耳和乳突、头颈部动脉检查。是否存在颅神经、脑干、小脑、大脑定位体征。 特殊的与眩晕有关的体格检查。 椎动脉压迫试验:是否存在椎动脉供血不足 Dix—Hallpike试验:半规管耳石症 (三)体格检查 2 诱发现象的观察 (1)旋转法:患者端坐于旋转椅,头保持一定角度和头位,目的是相应的半规管处于水平位,以每两秒钟转一圈的速度向左/右旋转10圈后突然停止。观察有无眼震、倾倒和错定物位等症状。根据具体表现判断前庭功能减退、消失或亢进。 (2)微量冰水法(举例外半规管) 半规管内淋巴液受到温度刺激发生流动,刺激壶腹嵴而引起前庭反应。患者仰卧,头后仰60度,此时外半规管呈垂直位(壶腹向上),以空针吸冰水2—4ml,慢慢注入一侧外耳道。使冰水触及鼓膜20秒。观察眼震的持续时间和潜伏期。根据具体表现判断前庭功能减退、消失或亢进。 (三)体格检查 自发性眼球震颤:检查者将食指伸向患者正前方,嘱患者头固定不动,两眼随检查者食指各方转动,如出现眼球震颤,应注意其程度、方向、振幅、速度和持续时间。 (四)实验室和辅助检查 血液:红、白细胞常规计数、血红蛋白、血球压积、血黏度;血糖、血脂、纤维蛋白原等,以及有关的抗原和抗体检查。 影像学: X片:乳突、颞骨岩部(Stenvers位)、内听道(Towne位)、头颅、颅底、颅颈侧位及颈椎,现已少用。 (四)实验室和辅助检查 CT:特别是HRCT(高分辨率CT)显示颞骨岩部、内耳迷路解剖和病变细节。 (四)实验室和辅助检查 MRI:与CT相比对脑干、桥小脑角、小脑病变显示更具有优势。 膜迷路的内淋巴液,利于水成像显示内耳结构 薄层扫描可显示内耳结构,但不如HRCT清晰。 (五)定位和定性诊断原则 1耳源性 2桥小脑角 3脑干 4 小脑 5 大脑 (五)定位和定性诊断原则 (五)定位和定性诊断原则 六、眩晕疾病介绍 结合病位和病因介绍: (一)耳源性病因:外耳、中耳、内耳疾病,占70﹪。 (二)神经源性病因:小脑脑桥角、脑干、小脑、大脑病变。占15-20﹪。 (三)眼源性病因 (四)全身性病因:心血管、感染、中毒等 (五)先天源性病因 (六)精神躯体疾病源性病因 (七)原因不明 (一)耳源性病因 系由内耳前庭迷路受刺激或病损所致。既往常有耳病史,临床仅有耳病症状,而无其他颅神经和脑实质受损表现。 (一)耳源性病因 内耳疾病: 1 梅尼埃病 2 Lermoyez(莱莫瓦耶)综合征 3 迷路炎 4 动晕病 5 丹迪综合征 6 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 7 缺血性迷路卒中 8 迷路外伤(含空气震荡伤) 1、梅尼埃病 约占眩晕的5.9%。 植物神经功能失调导致膜迷路积水,压迫和刺激前庭神经末梢而产生眩晕等前庭症状;压迫和刺激耳蜗神经末梢则产生耳鸣、耳聋和耳闷等耳蜗症状。 具有突发性、反复性特点,多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发作后或睡醒后症状迅速消失。 2、迷路炎 迷路炎:细菌、病毒、药物等多种病因引起的一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