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生物下册 第四单元 第二章 第三节 合理营养与食品安全说课稿 (新版)新人教版.docx
七年级生物下册第四单元第二章第三节合理营养与食品安全说课稿(新版)新人教版
一、教学内容分析
1.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七年级生物下册第四单元第二章第三节“合理营养与食品安全”。
2.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本节课内容与学生之前所学的食物营养、人体生理机能等知识密切相关,通过学习,帮助学生理解食物中营养成分的作用,以及如何选择健康的食品,为维持身体健康奠定基础。
二、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通过实验和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营养与食品安全的科学原理。
2.提升学生的健康意识,使学生认识到合理营养和食品安全对健康的重要性,形成健康的生活习惯。
3.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让学生明白自己在保障食品安全和促进社会健康中的角色和责任。
三、学情分析
本节课面对的是七年级学生,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好奇心强,但自控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尚在培养阶段。在知识方面,学生对食物营养的基本概念有所了解,但对营养素的作用和食品安全的具体内容掌握不足。能力方面,学生的观察、实验操作能力有限,需要教师引导和示范。素质方面,部分学生可能存在偏食、挑食的不良饮食习惯,缺乏对食品安全的基本认识。
行为习惯上,部分学生可能存在零食依赖、饮食习惯不规律等问题,这直接影响了他们对合理营养和食品安全的认识和实践。对课程学习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学生对食物营养的基本概念理解较为浅显,需要教师通过实例和互动教学,帮助他们深化理解。
2.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有限,需要教师设计简单、直观的实验活动,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培养实践能力。
3.学生的健康意识相对薄弱,需要教师通过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提高学生对健康饮食和食品安全的重视。
4.学生在饮食习惯上存在差异,教师需关注这些差异,提供针对性的指导,帮助学生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
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需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行为习惯,采用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注重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健康意识。
四、教学资源
1.软硬件资源:多媒体教学设备(电脑、投影仪)、实验器材(显微镜、量筒、试管等)、食品安全宣传册。
2.课程平台:学校内部教学平台,用于发布教学资料和在线互动。
3.信息化资源:食品安全教育视频、营养学知识网站链接、相关科普文章。
4.教学手段:实物展示、图片展示、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实验操作。
五、教学过程
1.导入(约5分钟)
-激发兴趣:教师通过展示一系列健康食品和问题食品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你们认为什么样的食品是健康的?为什么?”
-回顾旧知:教师简要回顾上节课学习的食物营养知识,如六大营养素的作用,为新课的引入做铺垫。
2.新课呈现(约25分钟)
-讲解新知:教师详细讲解合理营养与食品安全的相关概念,包括营养均衡、食品添加剂、食品安全标准等。
-举例说明:教师通过实际案例,如营养过剩导致的疾病、食品添加剂过量对健康的危害等,帮助学生理解知识。
-互动探究: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不同食品的营养成分和安全性,如蔬菜、水果、肉类、零食等。
3.巩固练习(约15分钟)
-学生活动:教师发放食品安全知识卡片,让学生根据卡片内容,判断食品是否安全,并说明理由。
-教师指导:教师巡视课堂,对学生的判断给予指导和纠正,确保学生正确理解食品安全知识。
4.实验操作(约15分钟)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如检测食品中的添加剂、比较不同食品的营养成分等。
-教师示范实验操作步骤,确保学生掌握正确的实验方法。
5.课堂总结(约5分钟)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强调合理营养与食品安全的重要性。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关注食品安全,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6.作业布置(约5分钟)
-学生撰写一篇关于合理营养与食品安全的日记,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
-教师布置课后阅读任务,推荐相关科普书籍或文章,帮助学生拓展知识面。
7.课堂延伸(约10分钟)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食品安全知识竞赛,检验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程度。
-学生展示自己的食品安全小知识,分享如何选择健康食品、预防食物中毒等。
8.教学反思(课后)
-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分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难点和困惑,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参考。
六、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食品营养成分表:介绍不同食品的营养成分,帮助学生了解日常饮食中的营养摄入。
-食品安全法规:介绍国家关于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如《食品安全法》、《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等。
-食品添加剂:介绍常见的食品添加剂及其作用,帮助学生识别食品中的添加剂。
-食品中毒案例:收集近年来发生的食品中毒案例,分析原因,提高学生的食品安全意识。
-健康饮食指南:介绍健康饮食的原则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