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1海洋权益与我国海洋发展战略说课稿2024-2025学年高中地理湘教版(2019)必修二.docx
4.3.1海洋权益与我国海洋发展战略说课稿2024-2025学年高中地理湘教版(2019)必修二
科目
授课时间节次
--年—月—日(星期——)第—节
指导教师
授课班级、授课课时
授课题目
(包括教材及章节名称)
4.3.1海洋权益与我国海洋发展战略说课稿2024-2025学年高中地理湘教版(2019)必修二
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4.3.1海洋权益与我国海洋发展战略
2.教学年级和班级:高中地理必修二
3.授课时间:2024-2025学年
4.教学时数:1课时
核心素养目标
1.提升地理实践力:通过分析海洋权益案例,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增强人地协调观:引导学生认识到海洋权益保护与国家利益、人类福祉的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3.培养区域认知:帮助学生了解我国海洋发展战略的背景、目标与实施措施,增强对海洋资源的认识。
4.强化综合思维:通过多角度分析海洋权益问题,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地理、政治、经济等多学科知识的能力。
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的相关知识:学生在进入本节课之前,已经学习了地理信息系统、地图、地理信息系统等基础知识,对海洋资源、海洋环境有一定的了解。此外,学生对我国的基本国情、国际关系及国际海洋法有一定的认识。
2.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高中学生对海洋权益和海洋发展战略这一主题表现出较高的兴趣,他们关注国家大事,渴望了解我国在海洋领域的地位和作用。学生的学习能力较强,能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获取知识。学习风格方面,学生既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也善于与他人交流合作。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本节课涉及到的海洋权益和海洋发展战略内容较为复杂,学生可能对相关法律法规、国际关系等方面知识掌握不足。此外,学生对海洋权益问题的分析能力、综合思维能力可能有待提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和特点,采取差异化的教学方法。
教学资源
-软硬件资源:多媒体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电子地图数据库
-课程平台:地理教育云平台、学校内部教学网络
-信息化资源:海洋权益相关法律法规文本、国际海洋法公约摘要、我国海洋发展战略政策文件
-教学手段:视频资料、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角色扮演
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5分钟)
目标:引起学生对海洋权益的兴趣,激发其探索欲望。
过程:
开场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海洋对于我们的生活有多重要吗?它与我们的国家有哪些密切的关系?”
展示一些关于海洋的图片或视频片段,如美丽的海滩、丰富的海洋生物、海洋资源开发等,让学生初步感受海洋的魅力或特点。
简短介绍海洋权益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2.海洋权益基础知识讲解(10分钟)
目标:让学生了解海洋权益的基本概念、组成部分和原理。
过程:
讲解海洋权益的定义,包括其主要组成元素或结构,如领海、专属经济区、大陆架等。
详细介绍海洋权益的组成部分或功能,使用图表或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不同类型的海洋权益及其界限。
3.海洋权益案例分析(20分钟)
目标: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海洋权益的特性和重要性。
过程:
选择几个典型的海洋权益案例进行分析,如国际海洋法公约、我国与周边国家的海洋争端等。
详细介绍每个案例的背景、特点和意义,让学生全面了解海洋权益的多样性或复杂性。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案例对实际生活或学习的影响,以及如何应用海洋权益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案例,讨论其可能的解决方案和应对策略,并提出创新性的想法或建议。
4.学生小组讨论(10分钟)
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与海洋权益相关的主题进行深入讨论,如海洋环境保护、海洋资源管理、海洋权益维护等。
小组内讨论该主题的现状、挑战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
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准备向全班展示讨论成果。
5.课堂展示与点评(15分钟)
目标: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加深全班对海洋权益的认识和理解。
过程:
各组代表依次上台展示讨论成果,包括主题的现状、挑战及解决方案。
其他学生和教师对展示内容进行提问和点评,促进互动交流。
教师总结各组的亮点和不足,并提出进一步的建议和改进方向。
6.课堂小结(5分钟)
目标: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海洋权益的重要性和意义。
过程:
简要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包括海洋权益的基本概念、组成部分、案例分析等。
强调海洋权益在现实生活或学习中的价值和作用,鼓励学生进一步探索和应用海洋权益知识。
7.课后作业布置(5分钟)
目标:巩固学习效果,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
过程: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撰写一篇关于海洋权益的短文或报告,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