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颈部淋巴结临床分区与浅表淋巴结超声诊断.ppt

发布:2019-04-14约2.21千字共34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颈部的淋巴结 颈部的淋巴结分为颈前和颈外侧两组 颈前淋巴结 位于舌骨下方及喉、甲状腺、气管等器官的前方,收纳上述器官的淋巴管,其输出管注入颈外侧深淋巴结 颈外侧淋巴结分深浅两组 沿浅静脉排列——颈外侧浅淋巴结 沿深静脉排列——颈外侧深淋巴结 颈外侧浅淋巴结 位于胸锁乳突肌表面及其后缘处 沿颈外静脉排列 收纳颈部牵扯的淋巴管,并汇集乳突淋巴结、枕淋巴结及部分下颌下淋巴结的输出管 输出管注入颈外侧深淋巴结 颈外侧深淋巴结 沿颈内静脉周围排列 上始于颅底、下至颈根部,在颈根部的淋巴结常沿锁骨下动脉及臂丛排列 收纳头颈部、胸壁上部、乳房上部和舌、咽、腭扁桃体、喉、气管、甲状腺等器官的淋巴结 输出管汇合成颈干。左颈干注入胸导管,右颈干注入右淋巴导管,在汇入部位常缺少瓣膜 颈外侧深淋巴结群中较重要的淋巴结 咽后淋巴结 位于鼻咽部后方,收纳鼻、鼻旁窦、鼻咽部等处的淋巴——鼻咽癌 颈内静脉二腹肌淋巴结 又称角淋巴结,位于二腹肌后腹与颈内静脉交角处,收纳腭扁桃体及舌根部的淋巴管 颈内静脉肩胛舌骨肌淋巴结 位于肩胛舌骨肌中间腱与境内静脉交叉处附近,收纳颏下和舌尖部的淋巴管——舌癌 锁骨上淋巴结 位于锁骨下动脉和臂丛附近——食管癌和胃癌 颈部淋巴结分区 为方便表述淋巴结分布,1991年美国发表了颈淋巴结临床分区和亚区的划分,被各国医师广泛应用 Ⅰ区(level Ⅰ)  包括颏下区及颌下区淋巴结。分布着大约 1~14 枚淋巴结,收纳颏、唇、颊、口底部、舌前、腭、舌下腺和颌下腺的淋巴液。 Ⅰ区以二腹肌为界分两部分, 内下方为IA区(颏下区)无临床重要性,外上方为IB区(颌下区)口腔肿瘤转移区。 Ⅰ区 ( level Ⅰ) Ⅱ区(level Ⅱ)  为颈内静脉淋巴结上区, 即二腹肌下, 相当于颅底至舌骨水平, 前界为胸骨舌骨肌侧缘, 后界为胸锁乳突肌后缘。该区淋巴结常是喉癌转移首发部位, 在临床中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Ⅱ区以副神经为界分两部分,其前下方为ⅡA区(为头颈肿瘤主要淋巴引流集中区域),后上方为ⅡB 区(鼻咽癌转移处)。 Ⅱ区 ( level Ⅱ) Ⅲ区( level Ⅲ)  为颈内静脉淋巴结中区,从舌骨水平至肩胛舌骨肌与颈内静脉交叉处,前后界与Ⅱ区相同。 Ⅲ区 ( level Ⅲ) Ⅳ区(level Ⅳ)  为颈内静脉淋巴结下区。从肩胛舌骨肌到锁骨上。前后界与Ⅱ区同,位于肩胛舌骨肌、锁骨和胸锁乳突肌侧缘所围成的区域。 Ⅱ、Ⅲ、Ⅳ区共同构成颈内静脉淋巴结链 ,收纳腮腺、颌下、颏下、咽后壁及颈前淋巴结的淋巴液,因此是颈廓清术中的重点区域。 Ⅳ区 ( level Ⅳ) Ⅴ区(level Ⅴ)  包括枕后三角区淋巴结或称副神经淋巴链及锁骨上淋巴结。后界为斜方肌前缘 , 前界为胸锁乳突肌后缘 ,下界为锁骨。 Ⅴ区以肩胛舌骨肌下腹为界,上方为Ⅴ A区(副神经淋巴结),下方为Ⅴ B 区(锁骨上淋巴结-食管癌和胃癌转移处)。 Ⅴ区 ( level Ⅴ) Ⅵ区(level Ⅵ)  为内脏周围淋巴结,或称前区。包括环甲膜淋巴结、气管周围(喉返神经)淋巴结、甲状腺周围淋巴结,约6~16枚,有人把咽后淋巴结也归属这一区。此区两侧界为颈总动脉和颈内静脉,上界为舌骨, 下界为胸骨上窝。其中喉前淋巴结位于环甲膜部,收容声门下区淋巴液,在临床中具有重要意义。 Ⅵ区( level Ⅵ) 几种常见淋巴结病理分型 1、正常淋巴结 2、反应性增生淋巴结 3、结核性淋巴结 4、恶性淋巴结 淋巴结超声观察内容 1、形态(纵横比率) 2、皮质情况(厚度、轮廓) 3、淋巴门状态 4、血流类型 大小不是有用的参数 1、形态(纵横比) 当淋巴结纵横比(S/L)大于0.5时,需警惕恶性可能;当纵横比大于1时,则高度提示恶性可能。 2、皮质情况 1:正常淋巴结由一圈薄而均匀的低回声皮质环包绕,中间为高回声髓质和淋巴门。淋巴结皮质厚度没有标准值,一般小于3mm。 2、淋巴结的输入淋巴管分布在包膜周边,故肿瘤细胞将首先侵犯淋巴结皮质。所以转移性淋巴结早期表现为皮质不对称增厚,随着时间推移,逐步表现为皮髓质分界不清。 3、淋巴门状态 大部分的正常淋巴结可见高回声的淋巴门,淋巴结门由淋巴结的动静脉、脂肪和淋巴窦形成。。 当肿瘤细胞自外向内侵犯到髓质时,淋巴门结构将消失。 4、淋巴结血流分型 A-门型 B-周围型 C-混合型 颈淋巴结临床分区及 浅表淋巴结超声诊断 淋巴结 是淋巴管向心行程中的必经器官 一般为灰红色、质软的扁圆形小体,直径5-20mm,一侧隆凸,另一侧凹陷称为门,是神经血管的出入处 与凸侧面相连的淋巴管为输入淋巴管,数目较多,与凹面相连的淋巴管为输出淋巴管,数目较少 皮质区:最外层,有大小不一的淋巴滤泡。未受抗原刺激时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