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在颈部淋巴结诊断价值.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超声在颈部淋巴结诊断价值摘 要 目的:探讨超声在颈部淋巴结检查的作用。方法:2010年1月~2011年5月对颈部淋巴结肿大的240例患者超声检查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根据淋巴结产生征象确诊转移性淋巴癌100例,淋巴瘤24例,结核64例,淋巴结炎52例。不同性质的淋巴结纵横径比值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超声检查颈部肿大的淋巴结对疾病的诊断有定性的结果,是一种无创检查方法,正确率高,有十分重要的临床价值。
关键词 颈部 淋巴结 高频彩超 淋巴结核 恶性淋巴瘤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1.23.229
头颈部疾病常引起淋巴结肿大,特别是引起颈部淋巴结的肿大,各种癌症、淋巴瘤转移、结核、感染均可导致颈部淋巴结肿大,超声检查,是一种无创性检查,在一定程度上可作出定性诊断[1]。为总结超声对颈部淋巴结的诊断效果,2010年1月~2011年5月对220例淋巴结肿大患者彩超检查资料进行汇总,现分析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0年1月~2011年5月对220例颈部淋巴结肿大患者经超声检查,男140例,女100例,年龄17~85岁,平均49.6岁。其中结合术后病理或细胞学穿刺及临床确诊为转移性淋巴癌100例,淋巴瘤24例,结核64例,淋巴结炎52例。
检查方法:患者仰卧位或侧卧位,必要时头转向被检查侧对侧,进行颈部扫查(主要是颈部大血管旁、锁骨上窝、、耳后、颌下及颏下淋巴结)。进行彩色多普勒检查时,调低血流的速度范围,调高彩色增益,仔细观察和测量淋巴结形态、大小及长径/短径(L/T),
必要时头转向被检查侧对侧,充分暴露颈部,对病灶部位做连续滑行的纵切面和横切面扫查[2],每例患者只对其中1~2个具有相应病理类型及超声特征明显的淋巴结进行观测[3],包括淋巴结的血流特征,内部回声,形态、纵横比(L/T)、淋巴结包膜是否完整、淋巴结有无钙化、液化、融合等情况。
结 果
根据淋巴结产生征象确诊转移性淋巴癌100例,淋巴瘤24例,结核64例,淋巴结炎52例。
淋巴结声像图特征:①转移性淋巴癌声像图特征:本组100例,为圆形或不规则形;皮质不均匀增宽,淋巴结髓质消失,门部结构偏心消失,皮髓质回声均较低,长径与短径比值(L/S)1?76±0?71。②淋巴瘤24例,形态类圆形;皮质不均匀增宽,淋巴结髓质消失,门部结构偏心、尚清晰;皮质回声弱,髓质回声高,长径与短径比值(L/S)1?71±0?70。③结核性淋巴结64例。声像图特征:圆形或不规则形,皮质均匀增大/变窄,髓质均匀增大,门部结构居中,消失,内部回声依病程不同强弱不一,长径与短径比值(L/S)2?04±0?76;④淋巴结炎52例,声像图特征:形态椭圆形,皮质均匀低回声,髓质窄条状强回声,门部结构居中,清晰,弱点状回声均质,长径与短径比值(L/S)4?54±1?70,不同性质的淋巴结纵横径比值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恶性肿大淋巴结结内血管失去正常分布形态,血流信号分布不均匀,血管分支纤细,走行扭曲、紊乱、移位。良性肿大的淋巴结因炎性刺激,纵切时,可见垂直于门部的红色和蓝色条状血流信号,呈放射状延伸至髓质和皮质,直而短,淋巴结但仍保持正常血管分布形态,血流灌注增加,淋巴结内血管增多,淋巴结内血流信号比正常淋巴结更容易显示。
讨 论
淋巴结是接受抗原刺激产生免疫应答反应的场所,有过滤、增殖和免疫作用。颈部淋巴系统是人体重要的免疫器官,当颈部疾病乃至感染、结核病、淋巴瘤、癌症转移等疾病时,淋巴结就会肿大,特别是颈部淋巴结最为明显,淋巴结形态和结构因生理或病理变化而改变。对于淋巴结的检查最直接的方法就是超声检查,这种方法无创、无痛苦,患者容易接受,而且费用低廉,被广泛应用到临床。正常淋巴结质地柔软,捏之不痛,超声下正常颈部淋巴结约0?5cm,是正常淋巴结的一个比较理想的判断指标[4]。呈梭形,髓质回声稍强于皮质,表面光滑,一包膜清晰,般无血流出现。
良性肿大淋巴结内部回声多为髓质增强、增宽,呈椭圆形,L/T>2,门部回声规则存在;彩色多普勒显示良性肿大淋巴结内多呈门部规则血流,血流较丰富,分布正常,呈树枝状[5],低速低阻型、部分未见血流。结核性淋巴结肿大内部多呈低回声,并可出现囊性坏死或钙化强回声,并可有相互融合,多累及整个解剖区域及相邻解剖区域,外形通常呈圆形。转移性肿大淋巴结内部以皮质低回声为主,形态呈类圆形,L/T<2,髓质及门部强回声变形偏移、不规则、缩小或消失,并可有相互融合现象。血管外形扭曲,走行不规则[6,7],有受压移位现象。恶性淋巴瘤表现为淋巴结肿大,趋于圆形,边界锐利,淋巴门消失,其血流分布特点与良恶性淋巴结均有相似之处。良、恶性肿大的淋巴结之间均差异有显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