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毛概第六章学习用PPT.ppt

发布:2017-10-17约9.02千字共104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所谓国情,是指一个国家的文化历史传统、自然地理环境、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以及国际关系等各个方面的总和,也是指某一个国家某个时期的基本情况。 国情可以具体分为七个方面:   一、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国土面积、地质、地貌、地形、气候、生物、水、光等。      二、科技教育状况:科技队伍,科研水平、 教育的规模、结构、水平等。   三、经济发展状况:经济实力、经济体制、生产关系、生产力布局、对外经济关系等。   四、政治状况:阶级和社会阶层的划分,政党和政治团体间的关系、政治制度、民主与法制建设等。 五、社会状况:人口、民族、社会管理等。   六、文化传统:价值取向、伦理道德观念、宗教信仰、艺术观念及民族传统和风俗习惯等。   七、国际环境和国际关系。   国情包括自然国情、历史国情(民族历史发展、民族传统、文化源流、文明发展历史)、现实国情等。 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认识的两次重大失误: 一次是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把社会主义当作一个短暂的历史时期,认为“共产主义在我国的实现已经不是什么遥远的事情了”,从而形成全国性的“浮夸风”和“共产风”,给我国经济建设造成重大损失。 另一次是持续时间更长,并且在“文革”中表现得最为突出,就是认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处在两个阶级、两条道路激烈斗争的“过渡时期”,谁胜谁负的问题只能通过“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政治大革命”来解决。混淆了过渡时期和社会主义时期。 低水平:人均GDP不高,有相当比重的人没有进入小康。 不全面: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等方面的差距大。 不平衡:地区之间、工农之间、城乡之间、不同的社会阶层之间的收入、生活水平差距较大。 党的十七大从八个方面进行了分析概括: 教材P123 ⑵是由建成社会主义所需要的物质基础决定的 我国生产力和科技、教育还比较落后,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经济和社会发展诸多方面存在的许多问题也不是短时期能够解决的。 (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和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以改善民生为重点,解决好人民最关心的、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正确处理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之间的关系 (4)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人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消除文盲。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这是基本路线最主要的内容,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的基本途径。 (2)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这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 (3) “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 这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也是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奋斗目标的根本立足点。 (4) “自力更生,艰苦创业” 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把社会更加和谐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 十六届六中全会把“和谐”与“富强民主文明”一起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 (5)社会更加和谐 3.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 邓小平反复强调:“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只有坚持这条路线,人民才会相信你,拥护你。” (1)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确定,是党在新时期实现的最根本的拨乱反正。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各项工作都要服从和服务于这个中心。 邓小平所说:“离开了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就有丧失物质基础的危险。其他一切任务都要服从这个中心,围绕这个中心,决不能干扰它,冲击它。” (2)正确处理改革开放和四项基本原则的关系 四项基本原则是我们的立国之本; 二者相互依存、相互贯通、不可分割。 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中国的强国之路。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是对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特别是十四大以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主要经验的科学总结。由基本目标、基本政策两部分组成。 视频播放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的内容 (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保证人民共享改革和发展成果。 2005年12月16日胡锦涛考察青海强调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2)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实现社会安定、政府廉洁高效、全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