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的急性脑血管病诊治进展.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 很重要的一点是关于早期手术的时机目前尚未达成共识。相关临床研究报告的从发病到手术的时间从4小时到96小时不等,从而使得比较不同的手术时机对预后的影响相当困难。日本开展的一项回顾性研究纳入了100例壳核出血且在发病7小时内手术(60例发病后3小时内手术)的患者,结果表明临床预后优于预期。但是,后续的关于12小时内手术的效果的随机研究得出了相反的结论;关于发病后4小时内手术的小样本研究显示再出血的风险明显增高。 发病后24、48、72、96小时内手术的相关研究均未显示可改善临床预后,除STICH关于皮质浅层出血的研究以及发病后12-72小时内微创技术治疗的皮质下出血的患者外,这两项研究的结论正如前文所述。 * * 对于大多数ICH患者而言,手术的作用尚不确定。(Ⅱb C)(新推荐) 出现以下情况应考虑ICP监测和给予相应处理:ICH患者GCS评分小于或等于8,出现小脑幕疝的临床表现,严重IVH,脑积水。建议在脑血流自动调节的基础上保持脑灌注压在50-70mmHg;(Ⅱb C)(新推荐) 意识水平下降的脑积水患者可行脑室引流。(Ⅱa B) * * 对于大多数ICH患者而言,手术的作用尚不确定。(Ⅱb C)(新推荐) 小脑出血伴神经功能恶化、脑干受压和/或脑室梗阻致脑积水者应尽快手术清除血肿。(Ⅰ B)(根据前版修订) 不推荐以脑室引流作为该组患者的初始治疗。(Ⅲ C)(新推荐) 脑叶出血超过30ml且血肿距皮层表面1cm以内者,可考虑开颅清除幕上血肿。(Ⅱb B)(根据前版修订) 把立体定向设备或内镜单用,或与溶栓药物联用,以微创的方式清除血肿,其效果尚不确定,目前正处于研究阶段。(Ⅱb B)(新推荐) 尽管理论上来看有效,但是没有明确的证据表明超早期清除幕上血肿可以改善临床预后或降低死亡率。早期开颅清除血肿可能增加再出血的风险,从而产生负面作用。(Ⅲ B) * * 左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宽颈动脉瘤 带膜支架应用举例 Stenotic :45%–66% Occlusive:21%–42% Aneurysmal:12%–49% 夹层动脉瘤的处理 保守 单纯支架(单个或多个) 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 球囊辅助弹簧圈栓塞 血流转向装置 带膜支架 母血管闭塞 外科手术包裹 外科手术搭桥+动脉瘤孤立 Episode 2 出血性卒中治疗的热点问题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管理 偏瘫 脑梗死 心源性 大动脉 粥样硬化 非脑梗死 针对结果的处理 小动脉闭塞 其他病因 针对病因 的处理 缺血性卒中病因诊断 病因不明 症状 仅有病因学诊断还不够,还要分析发病机制 缺血性卒中 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 吸烟、高龄、代谢综合症 大动脉粥样硬化 心源性 穿支动脉疾病 其他病因 病因不明 病因 动脉到动脉 栓塞 载体动脉 堵塞穿支 低灌注/ 栓子清除下降 混合机制 发病机制 危险因素 但怎样才能把这三层关系理清楚? 我们经常会说: 低灌注梗死 栓塞性梗死 (或脑栓塞) 这是病因诊断吗? 不是! 是什么? 发病机制 栓塞性梗死 脑栓塞 或 心源性 栓塞 动脉源性 栓塞 病因 大动脉粥样硬化 病因 心源性卒中 动脉夹层 烟雾病 ------ 其他病因 低灌注梗死 心源性 低灌注 动脉源性 低灌注 病因 大动脉粥样硬化 病因 心源性卒中 动脉夹层 烟雾病 ------ 其他病因 动脉到动脉 栓塞 载体动脉斑块 堵塞穿支 机制 大动脉粥样硬化缺血性卒中 低灌注/ 栓子清除下降 混合机制 穿支动脉孤立梗死 载体动脉狭窄 多发、皮层或 流域性梗死 MES(+) 分水岭区梗死 任何一种发病机制 都包含了血栓形成 血栓形成 不掉下来,加重狭窄程度 血栓形成 掉下来,动脉到动脉栓塞 ICA斑块和血栓不脱落,不易导致脑梗死, 而脱落下来,则称之为动脉到动脉栓塞 远端栓塞 血流缓慢,继续血栓形成 缺血性卒中(三重诊治) 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 吸烟、高龄、代谢综合症 大动脉粥样硬化 心源性 穿支动脉疾病 其他病因 病因不明 病因 动脉到动脉 栓塞 载体动脉 堵塞穿支 低灌注/ 栓子清除下降 混合机制 发病机制 危险因素 控制危险因素 针对病因治疗 针对发病机制治疗 高血压、高血脂 心源性卒中 抗凝:华发林 控制危险因素:降压、他汀 二级预防应该怎么用药? 不首选抗血小板治疗 ① ② 出院后继续降压、抗凝及他汀治疗 缺血性卒中 心源性卒中 缺血性卒中 高血压、高血脂 小动脉闭塞 抗血小板:氯吡格雷/阿司匹林 控制危险因素:降压、他汀 二级预防应该怎么用药? 不首选抗凝 ① ② 标准他汀:LDL100mg/dl ③ 出院后继续降压、抗血小板及他汀治疗 小动脉闭塞 缺血性卒中 高血压、高血脂 大动脉 粥样硬化 控制危险因素:降压、他汀 二级预防应该怎么用药? 不首选抗凝 ① ②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