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急性脑血管病.ppt

发布:2017-05-27约6千字共38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体检多见肢体偏瘫,常伴有风湿性心脏病和(或)心房颤动等体征。 由于导致脑栓塞的病因不同,除上述脑部症状外,常伴有原发病的症状。 脑出血是指原发性非外伤性脑实质内出血,也称自发性脑出血,以高血压动脉硬化出血最为常见,多在动态下发病,是急性脑血管病中病死率最高的。根据破裂血管的出血部位和出血量不同,临床表现各异。起病时血压明显增高,常见头痛、呕吐,伴脑局部病变的表现。 基底节区出血:常见对侧肢体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及偏盲的“三偏征”,出血量大时患者很快出现昏迷,病情在数小时内迅速恶化。 脑叶出血:临床可表现为头痛、呕吐等,癫痫发作比其他部位出血常见,肢体瘫痪较轻,昏迷较少见。根据累及脑叶的不同,出现局灶性定位症状和体征。 脑干中央区出血:深昏迷、针尖样瞳孔、四肢瘫痪、高热。 小脑出血:眩晕明显,频繁呕吐,枕部疼痛,以及共济失调、眼球震颤,严重者可出现脑干症状,颈项强直、昏迷。 脑室出血:可有一过性昏迷和脑膜剌激征,出血量多者昏迷、呕吐、去脑强直或四肢松弛性瘫痪。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指脑底部或脑表面血管破裂后,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引起相应临床症状的一种脑卒中,又称为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继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指脑实质内出血、脑室出血、硬膜外或硬膜下血管破裂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者。 临床表现以突发剧烈头痛、呕吐、脑膜剌激征为主,少数有抽搐发作、精神症状及脑神经受累,以动眼神经麻痹多见。 年迈者的临床表现常不典型,多表现为精神症状或意识障碍。 常见的并发症为再出血、脑血管痉挛、脑积水等。 鉴别因素 缺血性脑血管疾病 出血性脑血管疾病 脑血栓形成 脑栓塞 脑出血 蛛网膜下腔出血 发病年龄 老年人(60岁以上)多见 青壮年多见 中老年人(50~65岁)多见 各年龄组均见,以青壮年多 常见病因 动脉粥样硬化 各种心脏病 高血压及动脉硬化 动脉瘤(先天性、动脉硬化性)、血管畸形 TIA史 较多见 少见 少见 无 起病时状态 多在静态时 不定,多由静态到动态 多在动态(激动、活动)时 多在动态(激动、活动)时 起病缓急 较缓(以时、日计) 最急(以秒、分计) 急(以分、时计) 急骤(以分计) 意识障碍 无或轻度 少见、短暂 多见、持续 少见、短暂 头痛 多无 少有 多有 剧烈 呕吐 少见 少见 多见 最多见 血压 正常或增高 多正常 明显增高 正常或增高 瞳孔 多正常 多正常 患侧有时大 多正常 眼底 动脉硬化 可见动脉栓塞 动脉硬化,可见视网膜出血 可见玻璃体膜下出血 偏瘫 多见 多见 多见 无 脑膜刺激征 无 无 可有 明显 脑脊液 多正常 多正常 压力增高,含血 压力增高、血性 CT检查 脑内低密度灶 脑内低密度灶 脑内高密度灶 蛛网膜下腔高密度影 常见脑血管病鉴别诊断 1. 保持安静,病人平卧。保持呼吸道通畅,昏迷者头偏向一侧,给予氧气吸入。 2. 严密观察意识、眼球位置、瞳孔、血压、心率、心律、呼吸、体温变化。 3. 调控血压,不宜降得过低,最好能维持在病人的平时水平,150/90mmHg左右,以免造成脑低灌注。 4. 加强护理,定时翻身、吸痰,保持大小便通畅,用脱水剂者应注意副作用。 5. 保持营养和水电解质平衡,如有头痛、呕吐等颅内高压症状时,应予降颅内压处理。 治疗原则是防止血栓进展及减少脑梗死范围 1、 积极防治高血压和动脉硬化,如有心脏病、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应积极治疗,也可采用脑血栓形成的治疗方法,外科手术尚需根据病人的其体情况重考虑。 2、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是一个多病因的疾病,应排除脑血管病以外的病因,如脑肿瘤等。 1.有高血压者应用降压药,但降压不宜过速过低,以免影响脑血流量。有意识障碍、颅内压增高脑水肿者应用脱水剂。 2.扩充血容量用于无明显脑水肿及心脏严重功能不全者 3.溶栓药物溶栓治疗是脑血栓形成的理想、治疗方法,用于起病后极早期及缓慢进展 型卒中。溶栓治疗过程中,应注意出血并发症。 4.抗凝治疗要注意可能发生出血并发症, 随时监测凝血指标,及时调整药物剂量。 5.可适当应用脑代谢活化剂,促进脑功能恢复。 6.手术治疗对急性小脑梗死导致脑-肿胀及脑内积水者,可作脑室引流术或去除坏死组织,以挽救生命。 1.除治疗脑部病变外,要同时治疗脑栓塞的原发疾病。 2.脑部病变的治疗基本上与脑血栓形成相同。 3.脑栓塞合并出血,溶栓治疗应予慎重。 控制出血 脱水降颅压、止疼等对症处理 防治继发性脑血管痉挛 去除病因和防止复发 1.保持安静,防止继续出血。 2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