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浅析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变革下的人文素质课程教学改革研究.doc

发布:2017-08-02约4.57千字共5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浅析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变革下的人文素质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而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和科技的飞速发展,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也正在慢慢变革。高职院校需要培养具备很强的适应能力,能够迅速地迁移所学的知识于新的环境,能够迅速地更新知识以适应新生行业或职业要求的高素质人才,这必然要求职业技术教育更加关注学生的全面素质尤其是人文素质的培养。   著名物理学家劳厄说:“素质就是把所学的知识忘光后剩下的东西。”一个人的综合素质包括人文素质与科学素质。人文素质是指人们在人文方面所具有的综合品质或达到的发展程度,是由知识、能力、观念、情感、意志等多种因素综合而成的一个人的内在品质,表现为一个人的人格、气质、修养。人文素质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以及自身实践等途径内化为受教育者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使学生了解人文知识、理解人文思想、具备人文精神、掌握人文方法,学会如何做人,包括如何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以及自身的理性、情感、意志等方面的问题。加强人文素质教育主要是通过开设人文素质课程来实现的。   二、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变革下的人文素质课程教学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今社会,科学技术和生产发展迅速,职业岗位分化、更新的速度加快,技术应用呈现广泛综合性,技术结构日益综合化,社会要求技术型人才不仅要有一技之长,更要具有较强的对职业变更的适应能力、综合技术能力和创新能力。这些都需要人文素质来支持。然而,受社会环境、就业环境、家庭环境及政策环境等外部因素的影响,高职院校普遍在思想重视程度、专业与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建设、校园人文环境营造等方面采取的人文素质课程教学改革措施不够得力,从而使得人文素质教育的实际效果并不乐观,导致高职学生的人文素质现状不尽人意。主要表现在:   1.人文素质课程目标不能充分体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高职人文素质课程依然在一味追求学科的系统性,以保证与普通本科教育的衔接。这就使得人文素质课程的教育目标与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产生背离。   2.人文素质课程体系基本沿袭学科课程体系。学科课程体系是我国普通大学本科教育普遍使用的课程模式。由于我国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师普遍毕业于普通高等学校,接受以学科系统化课程为主的高等教育,因此在高职教育中,许多教师在人文素质课程方案的开发上也变得体系化。   3.人文素质课程的改革存在翻版加压缩的简单行为。高职课程改革普遍存在重专业轻文化的倾向,人文素质课程改革要么被忽略,要么就是简单的翻版加压缩,应付差事。   4.人文教育内容单调、方法单一。长期以来,高职院校由于定位在培养高等职业技师,人文教育所占的比重极小,就是这极少的人文教育课程,内容也显得过分单薄,缺乏鲜活的时代气息和直抵人心的精神震撼力量,已远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个人发展的需要。而且在教学方法上,依然是以传统的课堂讲授、记忆训练为主,只注重人文知识的传授,忽视人文精神的内化,不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达不到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5.人文素质课程依然坚持选择性评价为主。高职人文素质课程尚未摆脱应试教育的影响,过分重视考试成绩,把考试和评价等同起来,把复杂的评价简单化。这就形成了高职院校的毕业生专业不太强、综合素质也不高的现象。   三、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变革下的人文素质课程教学改革的具体对策   1.更新教育理念,准确把握高职教育的本质属性,树立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高职教育既要重视学习和掌握知识,更需要学会获取知识的方法,学会把知识“内化”成人文素质和能力,学会塑造健全的人格。现代高素质的人才是指那些具备良好的人格结构及优良道德品质的人。实践证明,在企业界有一个共识:一个员工是否成功,专业能力固然是基本要求,但是他的工作态度和品德却是成功的关键,没有端正的工作态度和职业道德,员工的专业能力就不能充分发挥,而且会给企业的成长带来负面影响。现实要求高职教育不仅要注重对学生从事某一职业的知识和能力的培养,而且更要注重能使知识和能力更好地发挥作用的基本素质——做人的培养。这就要求我们重新审视高职教育的职能,要对过去的教育模式、教育理念、教育内容和方法进行深刻的反思,转变一味强调专业教育的观念,树立起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并重的教育理念,彻底改变重专业、轻人文的指导思想,立足于人的解放、人的完善,建立弘扬科学理念,倡导人文精神的“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把人的全面和谐与终身发展作为教育的终极目的。把学生当做一个完整的,有主体性的,有情感智慧的“人”来培养,而不是当做工具,当做人力来生产,重视学生的全面素质的提升,力求培养出既有健全人格又掌握生产技能的劳动者。   2.以能力为目标,科学设置人文素质课程。人文素质来自文化的积淀,它是一个系统的工程,贯穿于我们高职教育的始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