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t)劳动经济学 ——劳动动力流动案例分析.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劳动力流动的成因 区域间劳动力供求的不平衡 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不同国家和地区间同质劳动力的工资差别 经济周期引起的波动 国际资本流动的影响 强化工作匹配的意愿 单个劳动者资源流动的经济分析 通常,劳动力流动基于以下两种假设。 其一,劳动力的流动是劳动者为了实现自己的利益而自愿迁移的行为。 其二,劳动者在劳动力市场上有流动的自由选择性。 因此我们就有必要对劳动力流动能给我们带来的收益与劳动力流动的成本进行分析,并计算收益与成本的差值来决定是否流动。 劳动力流动模型 通过计算公式,能更加精确估计流动净收益。 为在t年从新工作j中所获得的效用; 为在t年时从原来的工作中所获得的效用; T为在工作j上的预期工作时间; r为贴现率,C为流动过程中的效用损失(直接成本和心理成本) 如果某人的净收益现值大于0,则意味着受益期望大于由于劳动力流动带来的货币和心理的综合成本,此人将会进行流动。如果某人的净收益现值小于0,该人将不会流动。在其他情况不变的条件下,两种工作之间的效用差( )越大,净现值就越大,就越有可能流动。 影响劳动力流动的诸因素分析 年龄 在决定谁会迁移的问题上,年龄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统计表明,劳动力流动的高峰年龄是在20~24岁之间。处于这一年龄段的劳动者,每年都有一定量的人员进行跨地区流动。 一个人越年轻,那么他从人力资本投资中所获得的潜在收益也就会越高。其次,迁移成本中的相当大一部分是心理上的,其中主要包括由于离开朋友、市区社区联系以及丢掉因熟悉周围环境而享有的收益等所造成的心理损失。 年龄 从我国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可知: 从年龄结构上看,流向城镇的劳动年龄人口主要集中在35岁以下,约占迁移者总数的77%。在所有城乡劳动年龄人口中,迁移群体的年龄结构无疑更为年轻。其中,女性的平均年龄为28.3岁,男性的平均年龄为29.4岁。 家庭 劳动力流动成本会随着家庭规模的扩大而成倍增加。 在年龄、学历相同的情况下,已婚劳动力比单身劳动力更不易流动,而且当那些已婚劳动力的配偶已有满意的工作或工作收入较高时,他们就不易流动,特别是配偶双方都有较高的工资时,举家流动就更加不容易了。 此外,家庭中的子女、和其他家庭成员对劳动力的流动也是一个限制因素。 教育 如果说年龄可能是预测谁将会从事迁移活动的最好标准,那么教育就是预测在同一群体内部哪些人会进行迁移的最好指标。较高的教育水平是人们具有较高的迁移率。 30岁-34岁的美国公民的迁移率(%),1993-1994年 教育 中国五普发现:从迁移者的受教育状况看,平均受教育年限为10.1年。迁移者受教育程度主要集中在初中、高中和中专等中等教育水平上,占迁移者总体的67.6%;大学专科及以上水平者占迁移者总体的15.5%,这个比例明显高于全社会劳动年龄人口中受过高等教育者所占的4.8%比例。 当对城镇外来人口进一步观察可以发现,来自其他城镇的劳动年龄人口受教育水平最高,平均受教育年限为11.9年;来自农村的劳动年龄人口的受教育年限为9.33年。这两个迁移群体的平均受教育年限都要高于城镇本地人口(9.05年)。 迁移的距离 劳动力流动的可能性与迁移的距离呈反方向变动。随着流动成本的上升,流动的劳动者数量就会随之下降。 其一,距离越远,可能流动的劳动者获得工作机会的信息就越有限。 其二,与迁移本身以及迁移之后回去看望朋友和亲戚的交通问题有关的货币成本以及迁移的心理成本,显然都会随着距离的增加而上升。 而高智力的劳动力的流动却往往背离这一规律,又是正好相反,出现远距离流动人数反而增加的现象。这说明,在我国不同素质的劳动力对流动距离的敏感程度是不一样的。同时也说明,不同地区的生产结构对人员素质结构有着不同的要求。如内地的高智力劳动者倾向于流向东部沿海地区。 职业与技术等级 职业流动是劳动力市场上劳动供给的调整和劳动者的职业选择过程。职业流动率是某两年中改变职业的就业人数与总的就业人数之比。 流动率与技术等级成反比。技术水平越高,流动率越低。 迁移的选择性 综合上述因素对案例一进行分析 通过分析案例可以得出王石的可能的迁移成本主要由四方面构成 心理成本 迁移成本中的相当大一部分是心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