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系统显像医学培训课件.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 * A 正常情况下,腹主A显影后的8秒内 (前8秒)可见腹主A及脾、肾血管床影像,这一时期,主要由肝A供血25%,显像图上肝血管床一般无明显显影,此期称为动脉相。 B. 8秒后,大量显像剂经门V到达肝脏,此 时是肝血管床明显显影,这一时期主要 由门V供血75%称为门脉相。 上述两个时相,合称为血流灌注像。 ★在肝恶性病变时,其血供主要来自肝A因此,在动脉相即可见到病变局部有放射性积聚,我们称为肝A灌注阳性,(或称为“肝A化征”) C.如注射的是99mTC-RBC,当其在血中达到平衡后,于注射后的30min或2小时后进行多体位显像,即为肝血池显像。血池显像时,各部份放射性的强弱反映了血容量的多少 注射99mTC-RBC后30分 注射99mTC-RBC后24小时 肝血池显像 2.【显像剂、剂量、方法】 ● 99mTC-phytate (植酸钠) ● 99mTC-HSA (大颗粒白蛋白) ● 99mTC-RBC 剂量740MBq (20mci) “弹丸”注射。启动ECT 机按 帧/2秒采集,至少16帧。 3.【正常所见】 3.1.肝血流灌注像 3.1.1.动脉相: 以腹主A作参考标志,在腹主A显像 后的 8秒内为A相,此时,肾、脾脏显影明显,而肝区仅有少许放射性分布,无肝影。 3.1.2. 门脉相: 8秒后,腹主A逐渐减弱,大量示踪剂经门脉入肝,使肝的影像清晰,此时脾更明显,但肾影减弱。 3.2.肝血池像 (平衡相) 与静态像相相似,但反映的是肝的血管床影像,左上方可见心影,左叶下缘见大血管影,脾影仍明显。 注射99mTC-RBC后30分 注射99mTC-RBC后24小时 肝血池显像 异常影像 肝血流灌注相动脉期血流增加 1.全肝普遍增高:肝硬化、门静脉高压 2.肝内胶体显像缺损区局部肝动脉血供增强:肝实质性肿瘤(原发性肝癌、转移性肝癌、肝腺瘤) 血池相平衡期 1.病变部位放射性高于周围肝组织(过度填充):肝血管瘤的特征性表现 2.病变部位放射性低于周围肝组织(不填充):肝囊肿、肝脓肿、肝硬化结节等 3.病变部位放射性等于周围肝组织(填充) 4.【临床应用】 肝Ca,肝海绵状血管瘤,肝脓肿,肝囊肿在静态显像中都表现为缺损:但在血流灌注中就不一样,以此来进行鉴别。 动脉相 4.1.原发性肝Ca ★动脉相时,肝区有放射积聚,(即出现肝A化征)为原发肝Ca的特征性表现。 原发性肝癌具有丰富的肝A 血供,因此 病灶区在A相时即出现积聚,称为动脉相阳性。 放射性分布为与周围正常肝组织相同或稍低, 称为充盈或部分充盈 血池像 血 池 像 静态显像 ANT RL 4.2..继发性肝Ca (转移性肝Ca) 动脉相无明显积聚 血池像部分充盈 一般不充盈或积聚很少 过度充盈 4.3.肝海绵状血管瘤 动脉相 血池相 如延迟至72小时的显像则更明显 血池显像诊断此病准确率达100%,为首选检查方法,可发现1cm左右的病变。 圆弧形缺损 静态显像 血池显像 过度填充 4.4.肝囊肿及肝脓肿 血流相: 无填充 血池相: 无填充 肝脓肿静态显像 肝脓肿血流显像 肝脓肿血池显像 * * * * * * * * * * * * * * * Digestive System Imaging DIGESTIVE SYSTEM Consists of: Alimentary canal Several accessory organs 第 一 节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 GI Bleeding 上消化道出血 消化道出血:上消化道出血、下消化道出血 上消化道出血:屈氏韧带以上的消化道,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或胰胆等病变引起的出血。 食管静脉曲张、食管炎、消化性溃疡等 下消化道出血 下消化道出血包括屈氏韧带以下的出血,包括空肠、回肠、结肠等. 憩室 、肠道血管发育不良、肠息肉、大肠炎、克罗恩病等 消化道出血显像诊断胃肠道出血较有价值。 特别是下消化道出血的诊断,现为临床上的首选方法。 不仅能判断下消化道有无出血,而且还能了解出血的部位、范围。 1 一 .【机理】 静脉注射放射性示踪剂随血流到达胃肠道的血管,如果胃肠道无出血,示踪剂又随血流从静脉回到心脏,然后从肾脏排出体外。如果胃肠道的血管有破裂出血,示踪剂从血管内渗出到血管外,随时间推移,放射性示踪剂随血液渗出越多,该出血部位的放射性就越强,利用核显像技术,就可以在核素显像图上显示出与出血部位一致的异常放射性浓聚区域。 (一)显像剂 1. 99mTc-RBC: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