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及多肽类抗生素课件.ppt

发布:2025-03-12约2.47千字共24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大環內酯類、林可黴素類及多肽類抗生素Macrolides,LincomycinsPolypeptidesAntibiotics第一節大環內酯類共同結構:具14~16碳內酯環共同結構。14元環,紅黴素、竹桃黴素、克拉黴素、羅紅黴素、地紅黴素、泰利黴素和喹紅黴素等。15元環,阿奇黴素。16元環,麥迪黴素、乙醯麥迪黴素、吉他黴素、乙醯吉他黴素、交沙黴素、螺旋黴素、乙醯螺旋黴素、羅他黴素等。抗菌作用:抗菌譜較窄,第1代主要對大多數G+菌、厭氧球菌和部分G-菌有強大抗菌活性。對嗜肺軍團菌、彎曲菌、支原體、衣原體、弓形蟲、非典型分枝桿菌等也具有良好作用。對MRSA有一定抗菌活性。第2代增加和提高了對G-菌的抗菌活性。大環內酯類通常為抑菌作用,高濃度時為殺菌作用。第一節大環內酯類抗菌機制:主要是抑制細菌蛋白質合成。不可逆地結合到細菌核糖體50S亞基的靶位上,14元大環內酯類阻斷肽醯基t-RNA移位,而16元大環內酯類抑制肽醯基的轉移反應。林可黴素、克林黴素和氯黴素在細菌核糖體50S亞基上的結合點與大環內酯類相同或相近。對哺乳動物核糖體幾無影響。第一節大環內酯類耐藥機制:產生滅活酶,包括酯酶、磷酸化酶、甲基化酶、葡萄糖酶、乙醯轉移酶和核苷轉移酶。靶位的結構改變,使核糖體的藥物結合部位甲基化而產生耐藥。第一節大環內酯類耐藥機制:攝入減少,使膜成分改變或出現新的成分,導致菌體內的量減少。外排增多,可以通過基因編碼產生外排泵。多藥耐藥,大環內酯類-林可黴素類-鏈陽菌素耐藥,簡稱MLS耐藥。第一節大環內酯類藥代動力學:吸收,不耐酸,一般服用其腸衣片或酯化物。分佈,廣泛分佈到除腦脊液以外的各種體液和組織。代謝,主要在肝臟代謝,並能通過與細胞色素P-450系統相互反應而抑制許多藥物的氧化。第一節大環內酯類藥代動力學:排泄,紅黴素和阿奇黴素主要以活性形式聚積和分泌在膽汁中,部分藥物經肝腸迴圈被重吸收。克拉黴素及其代謝產物經腎臟排泄。第一節大環內酯類傳統大環內酯類 G+菌,G-球菌,厭O2球菌,支原體、衣原體、軍團菌等有效。 胃酸不穩定,口服吸收差。胃腸反應多。 新大環內酯類抗菌作用↑。胃酸穩定,生物利用度↑,組織內藥物濃度↑,t1/2↑。胃腸反應少。 第一節大環內酯類紅黴素(erythromycin)體內過程:不耐酸,分佈廣、不易透過血腦屏障;鹼性環境中抗菌活性強、主要經膽汁排泄.血藥濃度低,組織濃度較高(痰,皮下,膽汁中血液)。抗菌機制:作用於50S亞基,可能與P位結合,抑制轉肽作用及mRNA移位。不良反應:胃腸反應,靜注易引起血栓性靜脈炎。第一節大環內酯類紅黴素常用劑型腸溶衣片或腸溶薄膜衣片,口服後在腸道中吸收。依託紅黴素,又稱無味紅黴素,為紅黴素丙酸酯的十二烷基硫酸鹽,耐酸,吸收好。硬酯酸紅黴素,為糖衣片或薄膜衣片,對酸較穩定,耐酸,在小腸吸收。第一節大環內酯類紅黴素常用劑型琥乙紅黴素,無味,對胃酸穩定,在腸道中以基質和酯化物的形式被吸收。乳糖酸紅黴素,為水溶性的紅黴素乳糖醛酸酯,主要用做靜脈滴注給藥。此外,還有紅黴素的眼膏製劑和外用製劑。第一節大環內酯類紅黴素抗菌譜與臨床應用抗菌譜:G+菌,G-球菌作用與PG似(較弱)G-桿菌:百日咳、流感、布氏、軍團菌、空腸彎曲桿菌作用強。對螺旋體,肺炎支原體,沙眼衣原體,立克次氏等有效。第一節大環內酯類紅黴素抗菌譜與臨床應用臨床應用1.白喉帶菌;支原體肺炎;沙眼衣原體致嬰兒肺炎,結腸炎;彎曲桿菌致敗血症,腸炎及軍團病的首選藥。2.耐PG的金葡及PG過敏者作為PG替代藥。第一節大環內酯類其他大環內酯類克拉黴素:抗菌活性強;對酸穩定,口服吸收迅速完全,不受進食影響;分佈廣泛且組織中的濃度高;不良反應發生率低。但此藥首過消除明顯。第一節大環內酯類其他大環內酯類阿奇黴素:抗菌譜廣,對G-菌有作用;口服吸收快、組織分佈廣、血漿蛋白結合率低,細胞內游離濃度高,t1/2長達35~48h,為大環內酯類中最長者;不良反應輕,肝腎功能不良者可以應用。第一節大環內酯類泰利黴素和喹紅黴素抗菌譜:對青黴素耐藥菌和紅黴素耐藥菌敏感。作用機制:同紅黴素。體內過程:生物利用度高,組織穿透力強,主要在肝腎代謝排泄。第一節大環內酯類泰利黴素和喹紅黴素臨床應用:主要治療呼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