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传承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嘉定区图书馆.pdf

发布:2018-10-08约3.76千字共4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非物质文化遗产 第10 期 2012 年10 月25 日 传承与保护 说说“非物质文化遗产” 根据国务院《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评定暂行办法》的规定,非 物质文化遗产指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 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实物、 手工制品等)和文化空间。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范围包括:口头传统,包括作为文化 载体的语言;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礼仪、节庆;有关 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与 上述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 10 年间,国家、省、市、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体系基本 建立——国务院批准公布3 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 1219 项,各省区市 政府公布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8566 项;完成了首次非物质文化遗产全面 普查,普查资源总量近 87 万项;1488 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 承人得到命名,促进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活态传承;建设了12 个国家级文 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目前我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 作名录”29 项,“急 需保护的非物质文 化遗产名录”7 项, 总数达 36 项,成 为世界上入选项目 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的昆曲 最多的国家。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但是却面临着青黄不接、找不到接班人的尴 尬。以上海为例,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多达 1 千多项,但大多数传承人都面 临找不到接班人的尴尬。不久前,“上海港码头号子”的传承人还在网上呼吁有 志青年成为传承者。 “活态”传承是最好的保护 2011 年 2 月25 日,中国首部《非物质文 化遗产保护法》颁布。2012 年2 月2 日,文化 部出台了“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 护的指导意见”,并随后颁布了第一批 41 个国 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实验基地名单, 鼓励以生产手段保护非遗。 “生产性保护”的核心理念在于“以保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实性、整体性 和传承性为核心,以有效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为前提”,保护优先,开发服 从保护原则,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只有在有效保护的基础上,合理利用非物质文 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才能开发出具有地方特色、民族特色和有市场潜力的文化产 品和文化服务。 正是因为与时俱进的“活态”传承,很 多非遗再次焕发青春,譬如说传统的阿胶制 作工艺。非遗保护的核心是解决非遗如何 “承得上,传得下”的问题。“承”要求“坚 守”,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完整性、真实 性,而“传”则要求“创新”,把非物质文 化遗产和时代结合,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大众所熟识、接受、喜爱,从而实现非 物质文化遗产的复活、复壮,而不是使其成为文化标本。 上海城市文脉的活化石 上海在漫长的文明发展进程中,以口头或动作的方式积淀了十分丰富、颇具 生命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传承了上海的城市生活方式、城市文化方式和城 市精神,成为见证上海城市文脉的“活化石”。目前,全市共有49 项非遗项目被 列入国家级名录体系,157 项非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