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3 制取氧气 第1课时(说课稿)2024-2025学年九年级化学上册同步精品课堂(人教版2024).docx
课题3制取氧气第1课时(说课稿)2024-2025学年九年级化学上册同步精品课堂(人教版2024)
科目
授课时间节次
--年—月—日(星期——)第—节
指导教师
授课班级、授课课时
授课题目
(包括教材及章节名称)
课题3制取氧气第1课时(说课稿)2024-2025学年九年级化学上册同步精品课堂(人教版2024)
设计思路
本节课以人教版2024学年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章《制取氧气》第1课时为教学内容,主要围绕氧气的制取方法及其原理进行讲解。设计思路如下:
1.通过生活实例引入,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关注氧气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2.结合实验,讲解氧气的实验室制取方法,包括分解过氧化氢溶液、加热高锰酸钾等。
3.分析氧气制取过程中的化学原理,让学生理解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
4.通过课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5.结合环保意识,引导学生关注氧气制取过程中可能产生的污染问题,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核心素养目标
1.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通过氧气的制取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记录和分析化学现象的能力。
2.增强学生的宏观与微观思维,理解氧气制取过程中的化学反应原理,提升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与环保意识,在制取氧气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关注实验安全及化学反应对环境的影响。
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化学知识基础,能够理解基本的化学反应原理。在知识层面,学生对氧气的基本性质有所了解,但对其制取方法及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可能不够熟悉。在能力层面,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初步形成,但需要进一步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在素质方面,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正在发展,能够进行简单的科学探究。
行为习惯方面,九年级学生好奇心强,喜欢通过实验来探究科学现象,但有时注意力容易分散,需要教师通过有趣的教学活动来吸引和保持他们的兴趣。此外,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安全意识较弱,需要在实验过程中不断强化。在课程学习上,学生的积极参与度对学习效果有直接影响,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是教学的关键。
教学方法与手段
1.教学方法:
-采用讲授法,系统讲解氧气制取的原理和实验步骤,确保学生掌握基本知识。
-利用讨论法,引导学生针对实验现象进行思考和分析,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实施实验法,通过学生亲自操作实验,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2.教学手段:
-使用多媒体设备播放氧气制取的动画演示,帮助学生直观理解化学反应过程。
-运用教学软件展示氧气制取的实验操作视频,辅助学生掌握实验技巧。
-利用互动式白板,增加课堂互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参与度。
教学过程
1.导入(约5分钟)
-激发兴趣:以氧气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为切入点,提出问题:“我们每天呼吸的空气中,氧气是如何产生的?它在自然界中是如何循环的?”
-回顾旧知:回顾八年级下册学习的氧气的性质,如无色无味、助燃性等,为学生学习氧气的制取打下基础。
2.新课呈现(约30分钟)
-讲解新知:详细讲解氧气的实验室制取方法,包括分解过氧化氢溶液、加热高锰酸钾等,以及相应的化学方程式。
-举例说明:通过具体实验现象,如分解过氧化氢溶液时产生的气泡,说明氧气制取的原理。
-互动探究: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不同制氧方法的优缺点,并设计实验验证制氧效果。
3.巩固练习(约20分钟)
-学生活动:学生分组进行氧气的制取实验,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
-教师指导: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确保实验顺利进行。
4.课堂总结(约10分钟)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氧气制取的方法、原理及实验操作中的注意事项。
-点评学生在实验中的表现,鼓励他们积极参与,提出改进意见。
5.作业布置(约5分钟)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结合课堂所学,完成氧气的制取方法的思维导图,巩固知识点。
-强调实验安全,提醒学生在进行实验操作时要严格遵守实验规程。
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氧气在自然界中的循环过程,包括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等。
-氧气在不同条件下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如溶解性、氧化性等。
-氧气在工业和医学领域的应用,例如钢铁冶炼中的氧气转炉、潜水病的治疗等。
-氧气制取实验中使用的化学物质(如过氧化氢、高锰酸钾)的其他用途和性质。
-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历史发展,包括早期化学家的贡献和现代技术的发展。
-氧气制取过程中的环保问题,如废液处理和尾气排放的处理方法。
2.拓展建议:
-鼓励学生查阅相关化学书籍和科普文章,深入了解氧气的性质和应用。
-建议学生观看科普视频,如氧气制取的实验演示,以及氧气在自然界中的循环动画。
-安排学生进行小规模的科学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