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晴——三位数加减法(不连续进位、退位)的笔算复备案.docx
西岗镇清泉高庙“一课一研”学历案初备课
学科
二数
时间
4.12
课题
三位数加减三位数(不连续进位、退位)的笔算
主备人
张晴
教学内容分析
笔算不连续进位、退位的三位数加减三位数是在学生掌握了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三位数加减三位数不进位、不退位加减笔算以及认识了万以内数的基础上学习的,为后面进一步学习三位数的连续进位、退位加减做准备。教材由学生感兴趣的勤劳的小蜜蜂情境中的问题,引导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这样把解决问题与知识学习融在同一过程中,形成以解决问题为线索的知识链,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知识逻辑结构
笔算不连续进位、退位的三位数加减三位数是在学生学习了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以及认识了万以内数的基础上学习的,为后面进一步学习三位数的连续进位、退位的加减法做准备。一是通过口算和笔算,复习了数和计算的有关知识;二是为进一步学习万以内数的计算起着铺垫作用;三是结合运用计算解决问题,在具体情境中逐步培养学生估算的意识,从而将估算当作了解决问题的一个有效策略。
学情
分析
二年级学生的认识水平虽处在初级阶段,但已基本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由于学生所特有的年龄特点,学生有意注意力占主要地位,以形象思维为主。从整体上看,二年级学生比较活跃,大多数学生上课基本上能够跟上老师的讲课思路,教师上课组织课堂纪律并不难,而且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很容易调动,但有个别的学生上课不注意听讲,我行我素。
教学
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理解加法和减法的意义,理解进位加和退位减的笔算算理,学会三位数加减三位数的笔算,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利用迁移规律,经历三位数加三位数(不连续进位)和三位数减三位数(不连续退位)的笔算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并对算法进行比较优化。
3.在合作交流中,培养合作、质疑和创新意识。4.感受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会三位数加减三位数(不连续进位、退位)的笔算方法。
难点:三位数加减三位数(不连续进位、退位)的算理。
教学
准备
多媒体课件、实物展台。
初备
教
案
设
计
一、问题生成: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看到了上千只小蜜蜂,这节课它们在蜂王的一声令下迅速按各队的路线飞去,它们飞啊飞啊,飞了好远好远,终于找到了果园和花园,连休息一下都没有就开始采蜜了。它们个个都很能干,你想不想参观一下它们采蜜的场景?
预设:想!
出示课件(见图1)。
师:今天我们要用这幅情境图来学习数学知识,比一比哪一位同学在学习中能象小蜜蜂那样不怕累,肯努力,勤思考,克服困难。
师:同学们仔细观察情境图,你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
预设:一队518只蜜蜂、二队227只蜜蜂、从家到果园592米、从家到花园384米。
师:说的非常准确,你真是一个善于观察的孩子。
师:根据发现的数学信息你们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预设:
生1:从果园到花园一共有多少米?
生2:第一队和第二队一共有多少只?
生3:第二队比第一队少多少只?
生4:从家到果园比从家到花园远多少米?
师:以上你们提出了非常有价值的数学问题,我们就探究一下吧!
二、自主学习,小组探究
师:下面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从果园到花园一共有多少米?
出示友情提示:
(一)找一找,说一说,应该从情境中寻找哪些有关的信息,你能把这些信息与这个问题连起来说一说吗?
(二)试一试,这个问题该怎样列算式呢?
(三)估一估,这个算式的结果大约是多少?
(四)想一想,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是什么?试一试,这个算式该怎样计算,结果是多少?
学生开始探究,教师巡视指导,并收集有价值的材料。
三、汇报交流,评价质疑
(一)三位数加三位数的笔算
1.列式
师:同学们,这个问题该怎样列算式呢?
预设:592+384
2.探究算法
师:这个算式该怎样计算呢?说说你的想法?
预设:我们用的估算,592接近600,384接近400,600+400=1000,592+384≈1000。
师:看看咱们想的一样吗?(幻灯出示)我们的想法一样,将来你一定比老师强,还有其它的算法吗?
预设:我们是用竖式计算的,计算时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上的2加4是6,十位上的9加8是17,10个十是1个百,向百位进1,百位上5加3是8,再加进位的1得9,结果是976。
3.算法优化:引导学生比较各种计算方法。
师:你们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
预设:笔算,因为笔算既方便又准确。
师:同学们仔细观察这道题的笔算跟以前学习的三位数加减的笔算有什么不同?
预设:以前学的没有进位,这道题有一次进位。
4.引导质疑:
师:我们仔细观察这个算式,为什么要在百位下面写上小“1”?
预设:十位上的9加8是17,10个十是1个百,在百位进1
师: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592+384=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