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儿童白内障手术和复杂白内障手术技巧.ppt

发布:2017-11-27约2.95千字共42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儿童白内障和复杂白内障手术技巧 无锡市人民医院:姚 勇 白内障手术不断发展 超声乳化仪器的进步 手术技巧的改进 辅助材料的应用 复杂病例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 变得安全有效 儿童白内障手术 已成为儿童致盲的主要原因 早期诊断和治疗意义重大 手术预后不确定 人工晶体植入的时机和度数有争议 儿童的白内障手术 分为先天性、外伤性 特点: 手术前后屈光状态变化较大 球壁薄,无核 术后易发生后发性白内障 术后炎症反应严重 易并发剥夺性弱视 儿童的白内障手术 手术难点: 人工晶体度数的测量,人工晶体植入的时机 后房压力高,术中前房难以形成 晶状体囊膜韧性大,易发生囊膜撕裂 手术切口自行闭合功能差,缝合 术后后发性白内障发生率高 儿童的白内障手术 手术技巧和要点: 麻醉平稳,充分散瞳 切口:角巩缘隧道切口或巩膜隧道切口 撕囊镊连续环形撕囊,撕囊口不可过大 后囊环形撕囊,小于前囊膜撕囊口 前部玻璃体切除:1/4~1/3 缝合切口 儿童的白内障手术 前部玻璃体切除: 儿童的白内障手术 后囊环形撕囊: 儿童的白内障手术 儿童人工晶体植入度数的选择: 复杂病例的白内障手术 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手术 合并浅前房的白内障手术 成熟或过熟期白内障手术 晶状体位置异常的白内障手术 小瞳孔的白内障手术 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后的白内障手术 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手术 青光眼和白内障同时存在时的处理方法: 单纯行白内障手术,术后药物控制眼压——眼压控制不稳定 单纯行青光眼手术,择期再行白内障手术——增加白内障手术难度 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手术——眼压控制较稳定,手术操作要求高 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手术 适应症: 白内障和青光眼都分别符合各自单独手术者 任何需要进行白内障手术的开角型青光眼 药物不能控制的青光眼,晶体混浊已累及瞳孔领或缩瞳后视力下降者 对侧眼已作过青白联合手术,为获得良好的双眼视 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手术 手术方式: 目前常用手术方式: 超声乳化+小梁切除术+人工晶体植入术 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 手术难点: 前房浅,手术操作空间小 后房压力高,前房不稳定 悬韧带脆弱,易断裂 晶体膨胀,连续环形撕囊难度大 术中眼压不稳定,出现并发症:脉络膜脱离,前房积血等 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手术 角巩缘解剖: 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 术前准备: 术前房角镜检查,UBM检查 术前控制眼压,停用缩瞳剂 激素类药物,减轻炎症反应 术前静滴甘露醇 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手术 手术步骤: 制作结膜瓣 巩膜隧道切口 边孔及角膜内切口 超声乳化吸除白内障 植入人工晶体 缩瞳后行小梁切除 密闭切口 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 手术体会: 切口的设计:分开切口、同一切口 术中粘弹剂稳定前房,分离房角 植入晶体后不立即吸除粘弹剂,小梁切除后再行虹膜周切和吸除前房的粘弹剂 切口的密闭程度以切口微漏但前房形成良好者为最佳 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 手术录像 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 术后并发症: 术后浅前房 前房积血 瞳孔变形 虹膜炎症 黄斑囊样水肿 合并浅前房的白内障手术 常见于: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 青光眼滤过术后 白内障膨胀期 恶性青光眼 特点: 前房浅,容易损伤邻近眼内组织 晶体悬韧带溶解、脆弱,易断裂 高眼压,术中可能出现脉络膜出血 合并浅前房的白内障手术 手术难点: 前房操作空间小 悬韧带易断裂,晶体脱位可能 青光眼术后上方滤过泡影响手术操作 眼内压高,玻璃体脱出可能 合并浅前房的白内障手术 手术体会: 术前控制眼压,停用缩瞳剂 术前静滴甘露醇 三明治法维持前房保护角膜内皮 玻璃体减压,抽吸少量玻璃体 超声低能量,适当高灌注 成熟或过熟期白内障手术 常见于高龄、并发性白内障 特点:部分病例核硬且大 无红光反射 悬韧带脆弱 皮质液化核浓缩, 囊膜显示不清、脆而易破 成熟或过熟期白内障手术 手术难点: 撕囊轨迹不清,易放射 后囊易撕破或戳破 劈核、超核时缺少皮质保护 容易损伤角膜、虹膜、悬韧带 成熟或过熟期白内障手术 手术体会 连续环形撕囊CCC 粘弹剂压平囊膜 用撕囊镊,起小瓣,勿对皮质施加压力 转折处勿换手,换手时紧盯止点 皮质溢出,可用粘弹剂或冲洗出皮质 必要时用染色剂(反应) 成熟或过熟期白内障手术 碎核技术(轻柔,避免后囊施压) 核硬则超声头靠近劈核钩 劈核钩和超声头位置够深 可靠固定后再劈核 尽量将核劈成小块再逐块吸除 晶状体位置异常的白内障手术 全脱位或半脱位 先天性或后天性 特点: 先天性常合并其他眼病结构发育异常,视力恢复不佳 术中并发症突然,如暴发性脉络膜出血 晶状体位置异常的白内障手术 手术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