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中国脑性瘫痪康复指南:康复护理(完整版).pdf

发布:2024-02-29约1.46万字共24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中国脑性瘫痪康复指南:康复护理(完整版)

摘要

本章依据近年来国内外循证医学研究结果及临床实践经验,对脑性瘫痪儿

童的口咽部护理、排泄问题护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护理、日常姿势管理

护理、营养问题护理、疼痛问题护理、院内感染和家庭感染的预防与护理

等,提出了相关循证证据及推荐意见,为儿童康复工作者科学规范地开展

脑性瘫痪的康复护理和管理提供重要指导。

关键词

脑性瘫痪;康复护理;循证医学;管理

康复护理是脑性瘫痪(简称脑瘫)综合康复中必不可少的干预措施。近年

来随着儿童康复理念的发展,脑瘫的康复护理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不断丰

富的循证医学依据和临床实践经验,促进各项护理和管理干预向着科学化、

规范化的道路健康发展。康复护理的介入,对于更好地改善脑瘫儿童运动

功能和身心发育、预防继发性损害或共患病的发生、提高生活质量具有重

要意义。

1、口咽部护理

1.1流涎问题

证据流涎对脑瘫儿童造成的不良后果包括面颊部皮肤刺激症状、衣服长

期潮湿和异味、被社会歧视以及总体液和营养摄入减少等[1](1个IV级

证据)。由于小儿唾液呈酸性,对皮肤有刺激作用,尤其是小儿皮肤娇嫩,

如流涎不止,致使其面颊、下颌等部位经常受浸泡,常会引起皮肤发红甚

至糜烂[2](1个IV级证据)。应指导家长用温水洗净脑瘫儿童面颊、下颌

等部位,用干净柔软手帕擦干流涎处并涂润肤霜;及时更换口水巾,尽量

保持脑瘫儿童流涎部位干燥。指导家长不要对脑瘫儿童的面部进行随意捏

揉,避免因刺激唾液腺而增加流涎,同时给脑瘫儿童洗漱时,尽量使用软

毛巾或纸巾,禁止对脸颊用力搓洗[3](1个IV级证据)。

脑瘫儿童的流涎主要是由于口腔运动功能障碍、吞咽功能异常和口腔括约

肌功能不全而不能通过正常吞咽清除口腔内唾液所致,极少与唾液分泌过

多有关[2,4](1个Ⅲ级证据,1个IV级证据)。吞咽活动由口腔、咽、喉和

食管肌肉等一系列复杂而连续的兴奋和抑制过程组成,一般分为口期、咽

期和食管期3个时期[5](1个IV级证据)。吞咽过程的协调一致受制于

脑干网状结构的吞咽中枢,中枢受损就会造成流涎症状。伴流涎的脑瘫儿

童吞咽活动的咽期和食管期与正常儿童无差别,但其口腔肌肉协调功能明

显障碍,使吞咽过程的起始(口期)受阻[6](1个Ⅲ级证据)。伴流涎和

不伴流涎的脑瘫儿童下意识的吞咽频率均较正常儿童少,而且伴流涎脑瘫

儿童的吞咽动作常无效和不协调,嘴唇闭合缺乏同步性[4](1个Ⅲ级证

据)。应指导家长吮吸脑瘫儿童食指,然后让脑瘫儿童自吸,以体会吮吸

感觉。指导家长用拇指和示指分别置于脑瘫儿童两侧面颊部轻压,协助吮

吸动作,以训练面颊部、口轮匝肌的力量,并通过频繁提醒脑瘫儿童吞咽

口水,有助于改善脑瘫儿童的流涎症状[3,7](2个IV级证据)。每日可使

用冰冻棉签蘸水刺激脑瘫儿童软腭、舌根及咽后壁,促进口腔闭合,提高

下颌随意运动,使脑瘫儿童慢慢学会自我控制随意运动的能力[8-9](1

个Ⅱ级证据,1个IV级证据)。此外,还可以进行口舌训练,指导脑瘫

儿童每天进行张口、伸舌、缩舌、缩口、摩擦牙龈、吸吮、咀嚼、吞咽等

训练。指导家长控制脑瘫儿童进食速度,每餐进行摄食、咀嚼、吞咽训练

[10](1个IV级证据)。行为干预治疗可能有助于治疗包括脑瘫在内的

神经障碍儿童的流涎问题,用于治疗流涎的行为干预包括强化、激励、自

我管理、消除、矫枉过正、指导和消退[11](1个Ⅱ级证据)。将口轮

包括脑瘫在内的神经系统损伤儿童的口腔运动技能和流涎问题[12](1

个Ⅲ级证据)。

推荐(1)脑瘫儿童流涎要及时更换口水巾,尽量保持流涎部位干燥。

指导家长不要对脑瘫儿童的面部进行随意或用力捏揉(推荐强度:D级)。

(2)指导家长进行吸吮训练以训练面颊部、口轮匝肌的力量,有助于改

善脑瘫儿童的流涎症状(推荐强度:D级)。

(3)冰冻棉签蘸水刺激和口舌训练可以作为脑瘫儿童流涎的护理措施(推

荐强度:D级)。

(4)行为干预治疗可能有助于治疗脑瘫儿童的流涎问题(推荐强度:B

级)。

(5)口轮匝肌的无创KT贴敷可以改善脑瘫儿童的流涎问题(推荐强度:

C级)

1.2牙齿问题

证据由于脑瘫儿童舌运动不灵活,原始性的吸吮和吞咽模式残存,咀嚼

困难,牙齿常有附着物,因此更易患牙病。刷牙和牙齿清洁对于脑瘫儿童

防止各类牙病的发生十分重要[13](1个IV级证据)。脑瘫儿童除了具有

一般儿童患龋齿的因素外,口腔自洁能力差,家长没有帮助其做好有效的

口腔护理,也是导致牙齿问题的一个重要因素[14](1个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