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症状性动脉粥样硬化性颅内动脉狭窄中国专家共识董强、黄家星、黄一宁(发布时间:2012-03).pdf

发布:2023-11-29约5.53万字共18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2022/12/7 症状性动脉粥样硬化性颅内动脉狭窄中国专家共识董强、黄家星、黄一宁(发布时间:2012-03) 症状性动脉粥样硬化性颅内动脉狭窄中国专家共识 董强、黄家星、黄一宁(发布时间:2012-03) 症状性动脉粥样硬化性颅内动脉狭窄(symptomatic intracranial atherosclerotic stenosis,sICAS)是指由于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颅内动脉狭窄,并在狭窄动脉供血区域发生过缺血性卒中或短 [1-2] [3-7] 暂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sICAS是全球范围内脑卒中的重要病因 ,尤其在中国和亚洲人群中更为突出 。 1 流行病学 在中国,33%~50%脑卒中和50%以上的TIA存在sICAS [3-4]。其他亚洲国家如泰国、韩国和新加坡的脑卒中病例中,sICAS的比例也分别高达47%、28%~60%和48%[3,5-7]。而美国每年脑卒中 或TIA病例中,仅10%由sICAS所致[8]。美国非洲裔、亚裔和西班牙裔也是sICAS的高危人群。由于亚裔、非洲裔和西班牙裔占世界人口的大部分,sICAS成为全球范围内最常见的血管病变,而颅 外血管闭塞性病变在白种人中较为多见 [3]。 香港、台湾和中国大陆的尸解资料均显示,颅内动脉硬化严重程度明显高于颅外血管病变,颅内大动脉病变还累及血管远端[9-11]。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straction angiography, DS A)研究显示中国脑梗死和TIA患者中43%~50.9%有颅内动脉狭窄,而在白人患者仅占14% [12-14]。在中国、韩国、日本和新加坡人群的经颅多普勒超声(transcranial dopplere, TCD)、磁共 振血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 MRA)研究均发现,sICAS比率高于颅外动脉狭窄,其中以大脑中动脉狭窄(middle cerebral artery, MCA)为最常见[4,15-18]。 2 危险因素 由于评估颅内脑动脉的血管影像学技术的局限性,有关sICAS危险因素的研究比颅外动脉狭窄的相关研究少得多。近年来,直接、无创性评价颅内血管系统状态的影像学技术,包括TCD、MRA和 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computer tomo-graphic angiography, CTA)等的不断发展,促成了越来越多的颅内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的相关研究。 sICAS的传统危险因素包括: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和高脂血症等。Solberg等[19]提出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较颈动脉颅外段晚十年。sICAS与性别的关系存在争议,有研究表明女性sIC [1] [20] [1] AS发病率高 ,但也有研究认为男性更容易罹患sICAS 。还有研究显示男性发病年龄较女性早,但女性病情进展较男性迅速 。早期的尸解研究发现高血压可能对颅内脑动脉粥样硬化存在重 [19,1] [22-25] [9,24,26-27] [28] 要影响 ,之后许多临床研究也认为高血压与sICAS间关系密切 。糖尿病也被认为是sICAS的独立危险因素 ,还被认为是颅内外动脉复合病变的重要危险因素 。虽然高 脂血症是颈动脉粥样硬化明确的危险因素,然而,其对sICAS的影响尚存在争论[25-26]。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