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少儿科普漫画图书发展策略探析 .pdf
我国少儿科普漫画图书发展策略探析--第1页
我国少儿科普漫画图书发展策略探析
作者:常炯辉
来源:《出版参考》2021年第10期
摘要:少儿科普漫画图书以漫画的艺术形式普及科学知识、方法和思维,是漫画内容的
拓展,也是科普方法的新颖手段。本文结合我国当前少儿科普漫画图书的现状,基于对少儿科
普漫画图书市场的竞争力分析,探索该品类在未来图书设计、版权运营、营销推广、市场发展
等方面的策略,进一步促进我国少儿科普漫画图书更好更快多元发展。
关键词:科普漫画科学普及科普出版
科学普及是大众科学素质提升的重要手段,也是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内在要求。随着科学
技术的迅猛发展,科普图书的发展受到政府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和重视。在科普图书的发展过程
中,科普漫画图书以其生动、形象、有趣的呈现形式,越来越受到青少年受众的青睐。具有教
育功能的科普漫画图书,其良好的发展前景也越来越值得探索和研究。
一、我国科普漫画图书的发展背景
科普漫画图书,包括科学漫画、科技漫画、百科漫画、学习漫画等,是以漫画的艺术形式
向公众普及社会科学或自然科学等科学原理、方法、思维、精神的一种读物。科普漫画是漫画
向科普题材派生的品种,也是科普利用漫画手段的传播创新。[1]科普与漫画的跨界融合,是
读物向教育功能性发展中的自觉结合,类似运动漫画或科普绘本的产生。
科普漫画图书在美国、西欧、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创作较早,发行和传播也较为普遍。
科普漫画从单幅、四格到连环漫画,逐渐成为一个读物品类。1941年,美国漫画家蒂尔出版
的《战争漫画》,被认为是早期科普漫画图书的源头。1945年,大阪报社出版的《漫画日
本》,是日本早期的科普漫画图书之一。[2]日韩漫画受欧美影响,在探索中又形成自身的特
点。
相比之下,我国科普漫画作品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逐步出现,虽然有张乐平的《三毛爱
科学》、蔡志忠的《可爱的漫画动物园》等科普漫画图书,以及被称为“中国科普漫画第一人”
的缪印堂先生创作的大量单幅科普漫画作品,但成规模、成系列的图书创作和发展还相对滞
后。
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欧美日韩等科普漫画作品被引入国内。其中二十一世纪出
版社引进自韩国的《我的第一本科学漫画书》在2005年热销,打开了科普漫画图书市场;科学
出版社2010年引进自日本的《欧姆社学习漫画》,受到市场的欢迎。
我国少儿科普漫画图书发展策略探析--第1页
我国少儿科普漫画图书发展策略探析--第2页
随着对国外科学漫画图书的引进,我国科普漫画图书的创作形式也变得多元。具有代表性
的是,二十一世纪出版社出品的原创作品《大中华寻宝记》系列和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
的原创作品《植物大战僵尸2·你问我答科学漫画》系列,都巧妙地结合了知识和娱乐两大元
素,让受众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了解科学知识。
二、我国科普漫画图书的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科普漫画图书正处于发展探索的过程中,在京东、当当、天猫等网络店铺的动
漫卡通和科普百科中都没有专门的分类,结合网店和开卷数据的相关关键字搜索,可从图书出
版和发行流程中的五个方面来分析。
(一)产品类别
从题材角度分类,主要有科学漫画,内容以自然科学知识为主,包括《我的第一本科学漫
画书》《大自然科学漫画》等;有百科漫画,以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交叉内容为主,包括《神
奇发明王》《酷虫学校昆虫科普漫画》等;有学习漫画,市场上引进自日本的较多,以教学辅
助为内容,包括《欧姆社学习漫画》《小学馆科学学习漫画》等。
从形象角度区分,主要有IP形象授权编创的科普漫画图书,比如《赛尔号科普漫画百
科》《马小跳爱科学漫画》等;还有自主创作形象的科普漫画图书,如《大中华寻宝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