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猝死防治专家共识(2024).docx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猝死防治专家共识(2024)
本共识从冠心病猝死的流行病学、发生机制、预测和筛查、识别与紧急处理、一级及二级预防策略、公众教育及急救体系建设等几个方面进行介绍,旨在为基层医务人员早期识别和防治冠心病猝死提供参考,使更多患者得到及时、有效、规范的诊疗,改善临床预后,提升我国冠心病猝死的整体防治水平。
冠心病猝死的识别与紧急处理
对怀疑或新诊断的AMI患者应该进行持续心电监护,备用除颤仪。早期干预,恢复流向MI区域的血流可稳定心肌缺血、梗死区域的电活动。对STEMI患者尽早实施再灌注治疗能逆转左心室重构,改善左心室功能,随着左心室功能的恢复,SCD风险降低。由于再灌注治疗的普及,MI急性期危及生命的心律失常明显减少。
AMI患者发生VT/VF时立即采取标准CPR,并尽早评估、实施电复律或电除颤终止恶性心律失常。如果反复发作室性心律失常,提示可能存在不完全再灌注或急性缺血复发,需尽快复查CAG,并酌情使用β受体阻滞剂。对存在β受体阻滞剂禁忌或β受体阻滞剂无效的反复发作的室性心律失常,可考虑静脉使用胺碘酮。如果β受体阻滞剂和胺碘酮治疗均无效,可考虑利多卡因。
使用胺碘酮时需警惕其可能导致QTc延长引发的药物性VT。不建议使用其他类型的抗心律失常药物。深度镇静有助于减少VT或VF的发作。维持电解质平衡、防止心力衰竭和心源性休克也非常重要。对于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难治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可考虑机械循环辅助治疗。
冠心病猝死高危患者监测评估流程图
冠心病猝死的预防策略
冠状动脉再灌注治疗、ICD置入、导管消融及药物治疗等对冠心病猝死的预防均具有重要作用。
1.CCS患者SCD的预防策略
(1)药物预防策略
CCS需长期药物治疗,在使用药物预防SCD时,应考虑药物可能的不良反应。CCS患者SCD的药物预防主要以冠心病二级预防药物治疗为主,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价值有限。在合并有心力衰竭的CCS患者中采用指南推荐的抗心力衰竭治疗,可有效降低SCD风险。
(2)冠状动脉介入预防策略
对于CCS患者,按照现行指南,生活方式改变、最佳药物治疗和康复应为首选方案,对于血运重建治疗应重视个体化评估并严格掌握适应证。
2.ACS患者SCD预防的策略
(1)药物治疗策略
SCD是ACS患者的主要死因之一。对于反复发作的VT和VF,证据表明抗心律失常药物是有效的。但除β受体阻滞剂以外,AAD仍不推荐用于这类人群SCD的一级预防。
(2)介入治疗策略
近年来,ACS患者住院死亡率有所下降,这主要得益于早期有效的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此外,导管消融治疗MI后VT、VF方面有了新的进展。有研究显示,对于MI后顽固性VT发作的患者,针对VT触发点的导管消融可挽救生命。
(3)溶栓治疗策略
DANAMI‐2和PRAGUE‐2研究结果显示STEMI患者直接行介入治疗的疗效优于溶栓治疗的医院,则应尽量选择PCI开通血管。在不具备PCI条件的情况下,可以考虑药物溶栓以预防SC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