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陆丙甫语言学的研究综述.doc

发布:2018-11-06约5.21千字共12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陆丙甫语言学的研究综述   【摘要】   陆丙甫是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在语言学研究方面贡献卓越,对语言学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本研究主要归纳了陆丙甫语言学研究中词汇、句法研究中的关键问题,指出了其在中国语言学语法及其词汇研究的主要进展,讨论了其汉语语音的类型、影响因素、过程机理和描述方法。在此基础上,对其在对外汉语教学规律的研究前景进行了论述。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运用文献研究方法归纳总结陆丙甫先生在语言学方面的研究成果,并对其进行客观的评述。   【关键词】   陆丙甫;语言学;研究综述;语法;词汇;语音   一、前言   陆丙甫先生是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其在语言学方面的研究涉及面比较广,主要包括语言学的语音、词汇、句法、语法以及语言教学等方面。陆丙甫在语言研究方面的贡献比较卓越,对我国语言学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本研究欲通过运用文献研究法对陆丙甫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与评述。   二、陆丙甫语言学研究分析   通过分析陆丙甫在语言研究方面的研究成果,可知其主要成就主要涉及语言学的语音、词汇、句法、语法以及语言教学等五个方面。对于每个方面,本研究将分别评述。   (一)语音方面   陆在这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汉语语音描述,汉语语音与心理节奏,现在诗歌声律中的声调等方面。这方面的研究丰富了汉语语音理论,特别是汉语语音描述与诗歌声调理论。但陆的研究只是从微观层面研究汉语语音,却未将汉语语音与国际语音进行对比与分析,未能从宏观上把握汉语语音。具体评述如下:   陆(1982)以为,语音描述应该因目的而有所不同,要区分研究性的和教学性的。从对外汉语教学的实际出发,应该把跟教学无关的一些传统的研究性描写加以简化和修改,使学生更容易直接把握需要掌握的关键所在。另外,陆从语音标准与心理节奏,汉音节化倾向的心理基础,近义词问题三个方面探讨了汉语拼音的阅读心理。但陆的研究并没有涉及汉人理解汉语的心理过程,这个方面的工作需要深入。   陆在汉语诗歌的声调方面也有涉及。经过研究,陆(1982)以为,新诗宜用去声、非去声的对立来取代平仄的对立。   (二)词汇方面   词汇方面陆丙甫涉及的的面要广一些,主要集中在词本身、动词、名词、短语以及个别词的功能地位以及兼类问题。其中陆对名词动词的兼类问题研究比较透彻,其他方面的研究很宽泛却不精。下面将具体评述。   有关词的地位和判别,陆主要从“短语本位”的角度进行研究。陆(1992)以为短语本位虽比词本位有很大改进,但是短语本位的一个缺点是短语里还有短语,较大的短语有较小的短语构成,那么构成句子的是哪一层短语呢?短语本位在这一点上并不明确。最后,陆(1992)明确了短语的起点是词,词不仅应在语法分析中留有一席之地,而且应该是关键的一席之地。   陆从宾语指称性强弱的微观角度来研究及物动词的分类。在陆(2009)看来,一般被看作典型”准谓宾动词”的”进行”类动词,实际上是”假谓宾动词”,充当其宾语的,除了”名动词”外,还可以是”仪式、手术”等名词;并且名动词在”进行”后所落实的是名词性。由此为起点,可以建立一个”谓宾”指称化”名物化程度的连续统。   汉语词典标注词性的工作中,最难处理和最常遇到的就是动、名兼类的问题。陆提出了两条明确利落的标准:(一)进行+( )。(二)名词+( )构成偏正结构。两个标准中只要符合一个就可看作兼有名词性,绝大部分名动词能同时满足两个标准。   陆还从数目短语角度来研究词汇。陆(2002)认为,有关汉语的主语不能是不定指的规则,在陈述事实的句子中,主语至少是特指的。陆(2002)还指出对于一个在不同位置可以有不同的解读成分,我们可以有两种不同的解读方式。一是仅仅把这种区别归结为外部结构环境的不同,二是还要进一步把这种不同落实为这个成分本身的内部结构的不同。而陆(1988)认为使用“已经”句和使用“曾经”句所依据的“语境”和“预设”是不同的。   陆另外一个研究词汇的角度是汉英“事件名词”。陆(2012)指出表示复杂社会事件名词在两种语言中基本相似,它们构成了事件名词的核心成分。而非核心的其他类型的事件名词在两种语言中有很大的差别。但是陆并没有对产生很大区别的原因做出详尽的分析。   陆还对助词“的”的基本功能和派生功能进行了分析与研究。在陆(2003)看来,“的”的基本功能是语义平面的描写性,其区别和支指称功能是语境中描写性派生出来的语用功能。陆对“的”的分布做了详尽的分析。   (三)句法方面   在句法方面,陆主要研究了蕴含关系、汉语句型系统、优势顺序的普遍性、语序优势的认知以及主干成分分析法等方面。陆在这方面的研究探讨比较深刻,但是涉及的面不是太广。   陆(2010)对当代语言类型学中关于蕴涵关系的”四缺一”真值表进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