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2024_2025学年高中数学第二章推理与证明2.2.2反证法教案2新人教A版选修1_2.doc

发布:2025-03-20约2.19千字共4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PAGE

4-

2.2.2反证法

一、教学目标:

1.学问与技能:

(1)了解间接证明的一种基本方法──反证法;

(2)了解反证法的思索过程与特点,会用反证法证明数学问题.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动手及简洁实例,让学生充分体会反证法的数学思想,并学会简洁应用.

3.情感看法与价值观

通过反证法的学习,让学生形成逆向思维的模式,体验数学方法的多样性。提高学生推导、推理实力及思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力,并在合作探究中找到一种解决生活生产实际问题的新方法。

二.教学重点:

了解反证法的思索过程与特点..

三.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运用反证法.

四.教学方法:

多媒体协助教学;小组合作探究,多元活动.

教学过程:

课前复习与思索:

(1)请学生复习旧知,为本节课夯实基础:

干脆证明:是从命题的条件或结论动身,依据已知的定义、公理、定理,干脆推理证明结论的真实性。

常用的干脆证明方法:综合法与分析法。

综合法的思路是由因导果;分析法的思路是执果索因。

(2)让学生思索间接证明是什么?它有哪些方法?(初中所学)

间接证明:不是从正面证明命题的真实性,而是证明命题的反面为假,或改证它的等价命题为真,间接地达到证明的目的。

反证法就是一种常用的间接证明方法。

二、探究新知

【新课导引】

多媒体课件显示9个白色球.上课时要求学生将9个球分别染成红色或绿色.让学生留意视察现象.

提问学生,让学生由感性相识上升到理性相识:

同学们请看,这9个球无论如何染色,至少有5个球是同色的.你能用数学中的什么方法来证明这个结论吗?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

学生阅读完教材后,小组合作探究以下问题:

1、什么是反证法?

2、反证法的证题步骤有哪几步?

3、什么样的命题适合用反证法来证明?

4、反证法的应用关键在于什么?

【学生展示、沟通】

(1)反证法概念

反证法:假设命题结论不成立(即命题结论的反面成立),经过正确的推理,引出冲突,因此说明假设错误,从而证明原命题成立,这样的的证明方法叫反证法。

(2)反证法的一般步骤:

a、反设:假设命题结论不成立(即假设结论的反面成立);

b、归缪:从假设动身,经过推理论证,得出冲突;

c、下结论:由冲突判定假设不成立,从而确定命题成立。

(3)应用反证法的情形:

=1\*GB3①干脆证明困难;

=2\*GB3②需分成许多类进行探讨.

=3\*GB3③结论为“至少”、“至多”、“有无穷多个”类命题;

=4\*GB3④结论为“唯一”类命题;

(4)关键在于归缪冲突:

a、与已知条件冲突;b、与公理、定理、定义冲突;c、自相冲突。

【老师归纳评价并强调】:

同学们对反证法的学习已经有了一些相识,而反证法引出冲突没有固定的模式,须要仔细视察、分析,洞察冲突。

三、老师点拨

【老师引导学生完成】:

例1、已知a是整数,2能整除,求证:2能整除a.

证明:假设命题的结论不成立,即“2不能整除a”。

因为a是整数,故a是奇数,a可表示为2m+1(m为整数),则

,即是奇数。

所以,2不能整除。这与已知“2能整除”相冲突。于是,“2不能整除a”这个假设错误,故2能整除a.

例2、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a,b都和直线c垂直。求证:a与b平行。

证明:假设命题的结论不成立,即“直线a与b相交”。设直线a,b的交点为M,a,c的交点为P,b,c的交点为Q,如图所示,则。

这样的内角和

这与定理“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相冲突,这说明假设是错误的。所以直线a与b不相交,即a与b平行。

例3、求证:是无理数。

证明:不是无理数,即是有理数,那么它就可以表示成两个整数之比,设,且p,q互素,则。所以..①

故是偶数,q也必定为偶数。设q=2k,代入①式,则有,即,所以p也为偶数。P和q都是偶数,它们有公约数2,这与p,q互素相冲突。因此,假设不成立,即“是无理数”。

【老师从例题分析中小结反证法相关学问,提高学生的解题实力】:

反证法的方法实质:反证法是利用互为逆否的命题具有等价性来进行证明的,即由一个命题与其逆否命题同真假,通过证明一个命题的逆否命题的正确,从而确定原命题真实.

四、学生练习及检测,老师评价

1、

2、

【课堂回顾】

同学们,本节课前有关小球染色的问题应当可以找到答案了,那就是用反证法来证明.你能证明白吗?请同学们课后主动思索与实践.

五、课后思索:

A、B、C三个人,A说B撒谎,B说C撒谎,C说A、B都撒谎.则C必定是在撒谎,为什么?

分析:假设C没有撒谎,则C话为真

那么A话为假且B话为假;

由A话为假,知B话为真.这与B话为假冲突.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