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新课标鲁教版必修二第二章第一节-化学键与化学反应-教案(3课时).doc
第2章化学反响与能量
第一节化学键与化学反响
本节教材分析
教材特点
在前边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知识的根底上,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索原子是如何结合成为分子的。通过对化学键概念的建立,使学生在原子、分子的水平来认识物质的构成和化学反响。老教材把“物质的构成”和“化学反响中的能量变化”两个知识点,分开来讲,两者知识跨度较大,前后联系不太紧密。实际上人们研究化学反响,有两个主要的目的:一个是研究物质的组成〔或得到新的物质〕,二是研究物质变化时伴随的能量改变。两者是紧密联系的。新教材就突出了这一点,把化学变化和能量变化放到一起来讲,使学生懂得在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同时也伴随有能量的变化,从两个视角来关注化学反响,从而为认识化学反响和应用化学反响奠定根底。
知识框架
知识点一:化学键与物质的形成
化学键
化学键
化学键的定义义
化学键的类型
离子键
共价键
不同类型化学键的形成特点
知识点二:化学反响中的能量变化
化学键
化学键
化学反响的实质——旧键的断列和新键的形成
每一个化学应都伴随有能量的改变
有的吸热
有的放热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化学键的含义以及离子键、共价键的形成,奠定学生对物质形成的理论根底。
2、了解化学反响中伴随有能量的变化的实质和化学能与其他能量形式之间的转化。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讲清化学键存在于分子内相邻的两个或多个原子间,“强烈的相互作用”而不能说成是“结合力”。
通过电解水和氯化氢的形成过程的介绍,搞清共价键的形成原因和存在情况。
关于离子键的形成,通过对NaCl形成过程的分析,引导学生注意离子键的形成特点:〔1〕成键的主要原因——得失电子〔2〕成键的微——阴、阳离子〔3〕成键的性质:静电作用。当静电吸引与静电排斥到达平衡时形成离子键
通过生产或生活中的实例,了解化学能与热能间的相互转变,认识提高燃料的燃烧效率、开发新型清洁能源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关注能源、关注环保能等社会热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的
在学生已有知识的根底上,通过重新认识的化学反响,引导学生从宏观现象入手,思考化学反响的实质,通过对化学键、共价键、离子键的教学,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通过“迁移·应用”、“交流·研讨”、“活动·探究”等形式,关注学生概念的形成。通过对“化学反响的应用”的学习,提升学生对化学反响的价值的认识,从而赞赏化学科学对人类社会开展的奉献。
三、教学重点、难点
〔一〕知识上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化学键、离子键、共价键的的含义,化学键与化学反响的实质,化学键与化学反响能量的关系。难点:对离子键、共价键的成因和本质理解。
〔二〕方法上突破点
针对共价键和离子键,这些比拟抽象的概念,要以某一实例出发,展开分析剖析,从中提出问题,鼓励学生联想质疑,形成概念。
四、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
预习第1节化学键与化学反响的第一局部“一、化学键与化学反响中的物质变化
和第二局部“二、化学键与化学反响中的能量变化”
将学生每8人编为一组。准备做木柴在空气中的燃烧实验。
感受化学反响中的能量变化:试剂:NaOH溶液,稀盐酸〔2mol.L-!,锌粉,氢氧化钡晶体〔Ba(OH)2·8H2O〕仪器:试管,小烧杯,玻璃片,温度计,镊子,胶头滴管,药匙,单空塞
教师准备
教学多媒体设备和多媒体课件;
准备电解水的实验装置,以便做电解水的演示实验
氢气在氯气中的燃烧和钠在氯气中的燃烧实验录象
编制“活动·探究”活动报告及评价表。
五、教学方法
问题推进法、总结归纳法
六、课时安排
3课时
七、教学过程
第1课时
第一局部:化学键与化学反响中的物质变化
知识点1:化学键的定义
【引入】前边通过元素周期律、周期表的学习,知道目前的元素种类只有一百多种,可这些元素却构成了已发现或合成的一千多万种物质,元素的原子能够相互结合形成多种多样的物质,说明形成这些物质的原子间一定存在着相互作用。
【演示实验】水在直流电的作用下分解
2H2O===2H2+O2
【思考·质疑】水在通电条件下能够发生分解,为什么要通电?
【归纳】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氢原子和氧原子之间存在着很强的相互作用,要破坏这种相互作用就需要消耗能量,通电正是为了提供使水分解所需要的能量。
【媒体展示——板书】第1节化学键与化学反响
化学键:相邻的〔两个或多个〕原子间的强相互作用
【对定义的强调】〔1〕首先必须相邻。不相邻一般就不强烈〔2〕只相邻但不强烈,也不叫化学键〔3〕“相互作用”不能说成“相互吸引”〔实际既包括吸引又包括排斥〕
【对上述〔1〕、〔2〕做解释——板书】
【进一步分析·归纳】水在通电时分解成H2和O2,在这个过程中首先水分子中氢原子和氧原子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