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工程路基路面施工质量控制要点.docx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公路工程路基路面施工质量控制要点
【摘要】公路工程是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公路工程中的路基路面施工质量控制非常重要。本文将对公路工程施工建设过程中的路基、路面施工质量控制策略,谈一下自己的观点和认识,以供参考。
【关键词】公路工程;路基;路面;施工质量;控制策略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公路工程建设事业的快速发展,也对公路工程中的路基路面施工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公路工程中的路基施工质量控制
1.1路基施工技术与施工质量控制措施
公路工程路基施工过程中,多采用机械化施工法,主机配以辅机相互协调,共同形成主要工序的综合机械化作业的方法。一是分层填筑,满足上层压实要求后再填压下层,压实前需对含水量测定,含水量符合要求后再碾压;二是干密度试验准确,不同土质分别标定干密度,不可用同一个干密度去评定不同土质的压实度。三是分段施工,纵向搭接两段交接处不在同一时间填筑,则先填地段应按1:1坡分层留台阶,若两个地段同时填,则应分层相互交叠衔接,搭接长度不得小于2m,否则路基会出现不均匀沉陷,影响路面平整度。当路基稳定受到地下水影响时,应在路堤底部填以水稳性优良,不易风化的砂石材料或用无机结合料(石灰、水泥等固化材料)进行加固处理,使基底形成水稳性好的厚约20cm-30cm的稳定层,必须认真按规定要求做好组织、物质、技术及现场四个方面的准备工作,小桥涵、挡土墙、盲沟等小型构造物通常是与路基施工同步进行,避免路基填筑后又来开挖修建这些构造物,影响工程整体进度和质量控制。施工技术人员应严格按照施工组织设计和监理工程师的指令,精心地开展工作。
公路工程尤其是过渡段的路基施工过程中,由于天气环境条件、荷载影响,会对路基产生不利影响,因此需对过渡段采取不同的施工方法进行对比试验。路基施工过程中,可采用桩网结构,在其上部位置进行适当的填土,使其荷载经桩帽土工格栅垫层传道至下部桩、桩间土,由此来确保路桥路基初始状态下的稳定性。比如,某路桥所处地段为丘陵地貌,沟槽和坡面以水田为主,该段地表大约4至6.5米的厚度为流塑型软土,含水量高、压缩度大,而且承载力比较差。如下图所示:
在此路段路基施工过程中,采用桩网结构桩体结构,用规格为C30的混凝土材料,桩基用Φ60厘米钻孔灌注施工方法,以正方形形式进行布设。桩与桩之间的距离为2.2米;桩截面积为0.283平方米,桩周长为1.885米;桩嵌入夹砂岩中的深度在2.5米以上,桩顶桩帽1.4×1.4米,其厚度为0.57米,加筋垫层由土工格室、碎石垫层夹双向土工格栅沟槽。该路段为高填方路基形式,采用桩网结构加CFG桩施工方法对路基进行加固,通常承载力试验可知,施工质量达标。
1.2台后填筑施工质量控制
公路工程中的路基施工过程中,轻型材料的应用可以有效减小路基的沉降量、防止路堤土体变形。在桥台后大约5米的位置,应当注意填料的填筑施工质量控制。由于台后压实难度非常的大,而且对压实度要求非常的高,因此实际施工过程中建议采用质量较好的填料;尤其是透水性方面一定要严格把关,以砂砾土、中粗砂为宜。若所选用的是非渗水性材料,则需在土中适当加入石灰、水泥等,以增大其强度。随着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建筑市场上出现了很多种施工材料,比如泡沫混凝土在现代公路工程施工建设过程中的应用就非常的广泛;由于该种材料密度相对较小,而且有效地减轻了路基重量,所以能够起到防水、减小路基沉降度的作用,因此是路基台后填筑施工作业过程中不可多得的施工材料。
2、公路工程中的路面施工质量控制
2.1平整度控制
路面平整度施工质量控制过程中,如果是石灰稳定土为底基层,则建议用平地机刮平,这主要是因为石灰土底基层平整度要求相对较低;如果是水泥稳定碎石为底基层,则其平整度控制要求就会非常的高。水泥材料施工过程中,受终压时间的影响比较大,如果时间控制不到位,则会对路面强度产生不利影响。因此,水泥稳定材料的接头相对较多,而且会影响路面平整度,实践中为有效延长初凝时间,建议加入适量的缓凝减水剂,以确保初凝时间在27分钟以上。
2.2沥青混凝土施工质量控制
实践中可以看到,路面沥青混凝土施工过程中,施工质量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比如基层平整度、碾压机械设备、施工接缝以及碾压时间和碾压温度等。在路面施工过程中,尤其是沥青混凝土碾压施工时,需严格控制好温度, 如果温度过高,则可能会出现推移现象或者裂缝病害,严重影响路面施工质量;如果温度过低,则混合料压实度不够,因此应当严格控制温度。初压过程中,建议选用1O吨左右的双驱双振压路机,其中错轮二分之一振压两遍,然后再用胶轮压路机对其进行复压,然后用压路机对其进行静压、收光。温度控制要求:每一个阶段的初压温度为120摄氏度,复压温度也要控制在110摄氏度,终压温度不低于105摄氏度。施工当天,用3米长的直尺在碾压接头位置对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