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学《论语》3.17八佾篇——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pdf
一起学《论语》3.17八佾篇——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
一起学《论语》3.17
八佾篇——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
【原文】
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
爱其礼。”
【白话】
子贡想要省去告朔之礼所用的祭羊。孔子说:“赐
啊,你爱惜那只羊,我爱惜那个礼。”
【释词】
告朔:即“告朔之礼”,古时天子在岁末颁布来年的
历书于诸侯,诸侯拜受而藏之祖庙。月朔(月初一),
诸侯则以羊告庙(朝庙),请而行之,然后听政(视
朔、听朔)。告,音“固”。(天子不颁历,可能始自
鲁定哀之时;鲁文公时虽怠于告朔礼,有所不行,但只
能说是“旷”,而不能言“废”,按钱穆先生认为鲁之
告朔礼可能废于哀公之时。)
《论语稽求篇》曰:盖朔有朝享、朝庙之礼,朝享即
月祭,不在祖庙。其供羊祖庙者专为告朔,与视朔全无
关系。告朔当有羊,视朔不当有羊,故曰“告朔之饩
羊”。
饩羊:以羊为供品,杀而未烹煮叫做饩羊。子贡认为
当时告朔之礼既已不行,徒用其羊,不如省去。
钱穆:告朔兼有祭,其礼用一羊,杀而不烹。凡牲,
系养曰牢,烹而熟之曰飨,杀而未烹曰饩。
《注疏》:礼,人君每月告朔于庙,因有祭,谓之
“朝享”。鲁自文公怠于政礼,始不视朔,废朝享之
祭。有司仍供备其羊。
《论语集注考证》:饩,犹今言生料也。本作
“气”,俗加“食”。
爱:惜。
礼:告朔之礼。不废其羊,则其礼仍象征性的存在。
包咸曰:羊存,犹以识其礼;羊亡,礼遂废。(正名)
李炳南曰:不去饩羊,其礼尚未全废,饩羊一旦除
去,其礼也就完全废弃了,所以孔子说:“我爱其
礼。”
【先贤精义】
《论语注疏》曰:此章言孔子不欲废礼也。
《四书训义》曰:朔之必告,崇天时以授民以奉天
也,定天下于一统以尊王也,受成命于先公以敬祖也,
其为礼也大矣。
朱子曰:鲁自文公始不视朔,而有司犹供此羊,故子
贡欲去之。子贡盖惜其无实而妄费。然礼虽废,羊存,
犹得以识之而可复焉。若并去其羊,则此礼遂亡矣,孔
子所以惜之。
《论语义疏》曰:礼,天子每月之旦居于明堂,告其
时帝。布政读月令之书毕,又还太庙,告于太庙。诸侯
无明堂,但告于太庙。并用牲,天子用牛,诸侯用羊。
于时,鲁家昏乱,自文公不复告朔,以至子贡之时也。
时君虽不告朔,而其国之旧官犹进告朔之羊,子贡见告
朔之礼久废而空有其羊,故使除去其羊也。
杨氏曰:告朔,诸侯所以命于君亲,礼之大者。鲁不
视朔矣,然羊存则告朔之名未泯,而其实因可举。此夫
子所以惜之也。(正名)
《尚书·尧典》曰:敬授民时。
《孔子三朝记》曰:天子告朔于诸侯,率天道而敬行
之,以示威于天下也。
《史记·历书》曰:三王之正若循环,穷则反本。天
下有道,则不失纪序;无道,则正朔不行于诸侯。幽厉
之后,周室微,陪臣执政,史不记时,君不告朔。
蔡邕曰:古者诸侯朝正于天子,受月令以归而藏诸庙
中,天子藏之于明堂,每月告朔朝庙。仲尼讥之,经曰
“闰月不告朔,犹朝于庙”,刺舍大礼而徇小义也。自
是告朔遂阙……仲尼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
礼。”庶明王复兴,君人者昭而明之,稽而用之耳。
《四书训义》曰:君之怠荒而不君尔,非敢以为礼之
可变而革之也。故有司犹具其羊饩之于牢以待,此鲁所
以为秉礼之国,君虽无礼而官不废事,则犹可复于他日
焉。
惠栋曰:明堂月令者,乃虞夏商周四代治天下之大
法。鲁为望国,始废其礼,故《春秋》特书之。子曰
“我爱其礼”,其犹有东周之志乎?
云门隐者按:礼崩乐坏,大道既隐,失其秩序,天下
大乱。孔子存其礼,则名正,而有以待也。
附录:
《说文解字》曰:闰,馀分之月,五岁再闰。告朔之
礼,天子居宗庙,闰月居门中。从王在门中。《周礼》
曰:“闰月,王居门中,终月也。”
《白虎通·三正篇》曰:朔者,苏也,革也。言万物
革更于是,故统焉。《四时篇》曰:朔之言苏也,明消
更生故言“朔”。(《说文》:朔,月一日始苏也。)
《宗庙篇》曰:诸侯以月旦告朔于庙,何?缘生以事
死,故国君月朔朝宗庙,存神爱政也。
《尚书大传》曰:夏以平旦为朔,殷以鸡鸣为朔,周
以夜半为朔。(《论语正义》曰:谓夏用寅时,殷用丑
事,周用子时也。)
《论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