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千克的认识与计算》(说课稿)-2023-2024学年二年级下册数学沪教版.docx
《克、千克的认识与计算》(说课稿)-2023-2024学年二年级下册数学沪教版
科目
授课时间节次
--年—月—日(星期——)第—节
指导教师
授课班级、授课课时
授课题目
(包括教材及章节名称)
《克、千克的认识与计算》(说课稿)-2023-2024学年二年级下册数学沪教版
教学内容分析
1.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克、千克的认识与计算。
2.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本节课与二年级下册数学沪教版教材中的“质量单位”章节紧密相连,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长度单位、面积单位等概念,这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直观想象、数学运算和数据分析等核心素养。通过克、千克的认识与计算,学生能够发展数学抽象能力,理解质量单位的概念;通过操作活动,锻炼逻辑推理和数学建模能力;通过实际问题解决,提升直观想象和数据分析能力;通过计算练习,强化数学运算的准确性。
学情分析
二年级学生正处于数学学习的初级阶段,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和学习习惯正在形成。在知识层面,学生已经具备基本的数量概念和简单的加减法运算能力,但对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的理解可能较为浅显,需要通过直观教学帮助他们建立质量单位的认知。在能力方面,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力较强,但抽象思维能力相对较弱,需要通过具体实例和操作活动来辅助理解。在素质方面,学生的自律性和专注力有待提高,课堂上容易受到外界干扰。
对于本节课的学习,学生的行为习惯对教学效果有直接影响。部分学生可能对质量单位的概念感到陌生,需要教师耐心引导,帮助他们克服困难。此外,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也需要在课堂活动中得到锻炼,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解决问题,提高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
总体来说,二年级学生在学习克、千克的认识与计算时,需要教师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通过分层教学,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升。同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为后续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资源
1.软硬件资源:电子白板、计算机、打印机、彩色卡纸、剪刀、胶水、天平秤、量筒、砝码、克和千克标示物。
2.课程平台:学校内部数学教学平台,用于上传教学资料和课后作业。
3.信息化资源:网络图片、视频资料,用于辅助教学演示和质量单位的概念讲解。
4.教学手段:实物操作、小组合作、游戏活动、多媒体演示等。
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通过展示不同重量的物品,如苹果、铅笔、书本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物品的轻重差异。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怎么比较这些物品的重量吗?”
-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习的质量单位,并引入新单位“克”和“千克”。
2.讲授新知(20分钟)
-教师通过实物演示,展示克和千克的标示物,让学生直观感受质量单位的大小。
-引导学生观察天平秤的使用方法,学习如何使用天平来测量物体的重量。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使用天平秤测量不同物品的重量,并记录结果。
-教师讲解克和千克的换算关系,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换算方法。
-学生通过计算练习,巩固克和千克的认识与计算方法。
3.巩固练习(10分钟)
-教师出示几组重量不同的物品,要求学生快速说出它们的重量单位。
-学生独立完成几道克和千克的换算题,巩固换算能力。
-教师选取几名学生展示他们的解题过程,并进行点评和讲解。
4.课堂小结(5分钟)
-教师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克和千克的认识与计算方法。
-学生分享自己在课堂上的收获和疑问,教师进行解答和总结。
5.作业布置(5分钟)
-教师布置课后作业,包括以下内容:
-完成课后练习册中的克和千克练习题;
-准备一个家庭作业,测量家中一些常见物品的重量,并用克和千克表示;
-撰写一篇关于克和千克的认识与计算的短文,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质量单位的历史:介绍质量单位的发展历程,从古代的市斤、市两到现代的克、千克,让学生了解质量单位的历史演变。
-质量单位的实际应用:收集生活中常见的质量单位应用案例,如食品包装、货物运输、日常烹饪等,帮助学生理解质量单位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质量单位在国际上的应用:介绍不同国家使用的质量单位,如美国的磅、英国的盎司等,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
-质量单位与物理量的关系:探讨质量与重力、密度等物理量的关系,引导学生理解质量单位在物理学中的应用。
2.拓展建议:
-家庭实践:鼓励学生在家中与家长一起进行质量单位的实际测量活动,如称量食材、比较物品重量等,增强学生对质量单位的感性认识。
-手工制作:指导学生利用废旧材料制作简易天平,通过动手操作加深对质量单位概念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