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 第1课时 9加几 (说课稿)一年级数学上册同步高效课堂系列(人教版·2024秋).docx
第五单元第1课时9加几(说课稿)一年级数学上册同步高效课堂系列(人教版·2024秋)
学校
授课教师
课时
授课班级
授课地点
教具
教学内容分析
1.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第五单元第1课时,9加几,包括9加1、2、3、4、5的计算方法。
2.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本节课内容与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10以内加法”有紧密联系,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10以内数的加法,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数感、运算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通过学习9加几,学生能够感知数与数之间的关系,提高对加法运算的熟练度。同时,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和数学应用意识。
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的相关知识:学生在进入一年级上册学习前,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数和计数能力,能够从1数到10,对10以内的数字有一定的认识。此外,学生可能已经接触过简单的加法,如1加几,但对于9加几的加法运算可能还不熟悉。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一年级的学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对数学游戏和活动有较高的兴趣。他们在学习上表现出一定的直观操作能力和模仿能力,但抽象思维能力尚在发展阶段。学生的学习风格各异,有的学生偏好通过实际操作和游戏来学习,而有的学生则更倾向于通过听讲和模仿来学习。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学生在学习9加几时,可能会遇到以下困难:
-理解加法运算的原理,特别是在加数超过9时;
-将已有的10以内的加法知识迁移到9加几的运算中;
-理解并运用凑十法进行计算;
-在计算过程中保持数的顺序和准确性。针对这些困难,教师需要通过直观演示、游戏互动和个别辅导等方式帮助学生克服。
教学方法与策略
1.采用直观演示和游戏化的教学方法,如使用教具、卡片和数字拼图,帮助学生直观理解9加几的概念。
2.设计“凑十”游戏,让学生通过操作教具,体验凑十法的应用,提高计算兴趣和准确性。
3.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加法过程,帮助学生建立数感,并通过动画演示加法运算的步骤。
4.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在互动中分享解题思路,培养合作学习和交流能力。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环节(5分钟)
1.创设情境:教师出示一个装有9个苹果的篮子,提问:“篮子里有9个苹果,如果再放进去1个苹果,篮子里现在有多少个苹果?”
2.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计算9加1,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二、讲授新课(15分钟)
1.教师展示9加几的算式,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加数和和数。
2.通过实物演示,让学生直观理解9加几的计算过程,如使用计数器、数字卡片等。
3.讲解凑十法: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9加1变成10,再进行加法运算。
4.通过例题讲解,让学生掌握9加几的计算方法。
三、巩固练习(15分钟)
1.学生独立完成课本上的练习题,教师巡视指导。
2.集体订正,教师点评学生的答案,讲解错误原因。
3.设计一些变式练习,如9加几加几,让学生在练习中巩固所学知识。
四、课堂提问(5分钟)
1.教师提问:“谁能告诉我,9加几的计算方法是什么?”
2.学生回答后,教师点评并总结。
五、师生互动环节(10分钟)
1.教师提问:“如果篮子里有9个苹果,再放进去2个苹果,篮子里有多少个苹果?”
2.学生分组讨论,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答。
3.学生代表分享解题思路,教师点评并总结。
六、创新教学环节(5分钟)
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加法接力”游戏,每个学生依次完成9加几的运算,快速传递给下一位同学。
2.游戏过程中,教师观察学生的表现,及时纠正错误。
七、课堂小结(5分钟)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9加几的计算方法。
2.学生总结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体会。
八、布置作业(3分钟)
1.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2.学生认真听讲,记录作业要求。
教学过程用时总计:45分钟。
知识点梳理
1.加法概念:加法是一种基本的数学运算,表示将两个或多个数值合并成一个总和的过程。
2.加法符号:加法运算通常用“+”符号表示,例如,5+3=8。
3.加法性质:
-交换律: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例如,a+b=b+a。
-结合律:三个或更多数相加时,可以任意改变加数的组合顺序,和不变。例如,(a+b)+c=a+(b+c)。
-零元素:任何数与0相加,结果仍然是原数。例如,a+0=a。
4.9加几的计算方法:
-直接计算:将两个加数相加,得到和。例如,9+1=10。
-凑十法:当加数中有一个是9时,可以通过将9与另一个加数相加凑成10,然后再加上剩下的加数。例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