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第十七章勾股定理导学案(全章).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PAGE 1
PAGE 1
第十七章 勾股定理
第一课时17.1 勾股定理(1)
学习目标:1.了解勾股定理的发现过程,掌握勾股定理的内容,会用面积法证明勾股定理。
2.培养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总结规律的意识和能力。
3.介绍我国古代在勾股定理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促其勤奋学习。
学习重点:勾股定理的内容及证明。
学习难点:勾股定理的证明。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画一个直角边为3cm和4cm的直角△ABC,用刻度尺量出AB的长。(勾3,股4,弦5)。
以上这个事实是我国古代3000多年前有一个叫商高的人发现的,他说:“把一根直尺折成直角,两段连结得一直角三角形,勾广三,股修四,弦隅五。”这句话意思是说一个直角三角形较短直角边(勾)的长是3,长的直角边(股)的长是4,那么斜边(弦)的长是5。
再画一个两直角边为5和12的直角△ABC,用刻度尺量AB的长。
你是否发现32+42与52的关系,52+122和132的关系,即32+42_____52,52+122_____132,那么就有_____2+_____2=_____2。(用勾、股、弦填空)
对于任意的直角三角形也有这个性质吗?
勾股定理内容
文字表述:
几何表述:
二、交流展示
例1、已知:在△ABC中,∠C=90°,∠A、∠B、∠C的对边为
a、b、c。求证:a2+b2=c2。
分析:⑴准备多个三角形模型,利用面积相等进行证明。
⑵拼成如图所示,其等量关系为:4S△+S小正=S大正
即4×× +﹝ ﹞2=c2,化简可证。
⑶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拼出不同的图形,进行证明。
⑷勾股定理的证明方法,达300余种。这个古老而精彩的证法,出自我国古代无名数学家之手。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
例2已知:在△ABC中,∠C=90°,∠A、∠B、∠C的对边为a、b、c。
求证:a2+b2=c2。
分析:左右两边的正方形边长相等,则两个正方形的面积相等。
左边S=_____________
右边S=_____________
左边和右边面积相等,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化简可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合作探究
1.已知在Rt△ABC中,∠B=90°,a、b、c是△ABC的三边,则
⑴c= 。(已知a、b,求c)
⑵a= 。(已知b、c,求a)
⑶b= 。(已知a、c,求b)
2.如下表,表中所给的每行的三个数a、b、c,有a<b<c,试根据表中已有数的规律,写出当a=19时,b,c的值,并把b、c用含a的代数式表示出来。
3、4、5
32+42=52
5、12、13
52+122=132
7、24、25
72+242=252
9、40、41
92+402=412
……
……
19,b、c
192+b2=c2
3.△ABC的三边a、b、c,
(1)若满足b2= a2+c2,则 =90°;
(2)若满足b2>c2+a2,则∠B是 角;
(3)若满足b2<c2+a2,则∠B是 角。
四、达标测试
1.一个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长分别为3和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2.斜边长为25 B.三角形的周长为25 C.斜边长为5 D.三角形面积为20
3.一直角三角形的斜边长比一条直角边长多2,另一直角边长为6,则斜边长为( )
A.4 B.8 C.10 D.12
4.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的长分别是5和12,则其斜边上的高的长为( )
A.6 B.8 C. D.
5、已知,如图1-1-5,折叠长方形(四个角都是直角,对边相等)的一边AD使点D落在BC边的点F处,已知AB=8cm,BC=10cm,求CF CE
图1
图1-1-5
第二 课时17.1 勾股定理(2)
教学目标:
1.会用勾股定理进行简单的计算。 2.树立数形结合的思想、分类讨论思想。
重难点:
1.重点:勾股定理的简单计算。 2.难点:勾股定理的灵活运用。
一、自主学习
1.勾股定理的具体内容是: 。
2.如图,直角△ABC的主要性质是:∠C=90°,(用几何语言表示)
⑴两锐角之间的关系: ;
⑵若D为斜边中点,则斜边中线与斜边的关系: ;
⑶若∠B=30°,则∠B的对边和斜边的关系: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