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油检验 粮食中游离氨基酸含量的测定方法编制说明.docx
1
《粮油检验粮食中游离氨基酸含量的测定方法》编制说明
1.工作简况(包括任务来源、协作单位、主要工作过程、标准主要起草人及其所做的工作等)
1.1任务来源(包括标准下达计划、标准计划项目调整、标准制修订的背景、必要性和重要性)
1.1.1标准下达计划(包括标准下达计划文件、标准名称、第一起草单位等)
根据国家粮食局标准质量管理办公室《关于下达2012年粮食行业标准制修订计划的通知》(质检办便函〔2012〕5号)要求,由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科学研究院(原国家粮食局科学研究院)作为第一起草单位承担行业标准《粮油检验粮食中游离氨基酸含量的测定方法》的起草工作。
1.1.2标准计划项目调整(如有,请写明申请调整的具体内容、理由和依据等)本粮食行业标准未有调整。
1.1.3标准制修订的背景、必要性和重要性
小麦籽粒及面粉中存在的蛋白酶(包括外切和内切酶)、肽酶是游离α-氨基酸形成的原因。于是我们提出,粮食中游离α-氨基酸含量可以作为贮藏蛋白质营养品质评价的重要指标之一。
由于我国收购的谷物、大豆类型及品种多而复杂,干燥或入仓过程易产生不完善粒、裂纹及破碎粒,储藏过程存在水分迁移现象(如冬夏季节分别在小麦仓芯顶部和底部水分升高),而且储存时间较发达国家时间长,所以有必要分析外切蛋白酶降解谷物和油料种子贮藏蛋白产生的游离α-氨基酸含量,并以建立的标准方法进行检测,以反映原粮及制品中贮藏蛋白的变化。测定粮食中游离α-氨基酸含量,对分析粮食收购、储藏、运输及加工过程氮代谢变化、营养状况等有重要意义。
国内外尚缺乏粮食及加工品中游离α-氨基酸含量测定标准方法。本标准研究建立了小麦粉及加工品中游离α-氨基酸含量的测定方法,并对其他谷物和大豆的粗粉及加工品游离α-氨基酸含量进行分析,以期对我国粮食营养品质的评价提供参考。
1.2协作单位(除第一起草单位外的其他主要起草单位)
陕西省粮油科学研究院、中储粮成都储藏研究院有限公司、国贸食品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中粮工科(西安)国际工程有限公司、山东省鲁粮检测科技有限公司。
2
1.3主要工作过程(应包括标准起草阶段、征求意见阶段、审查阶段、报批阶段等)
起草阶段:为了更好的完成本标准任务,查阅了国内外相关资料。起草组先排除了粮粒中水溶性贮藏蛋白对游离α-氨基酸含量测定的影响,接着确定最佳反应温度和时间、生成物的稳定性,还进行了检出限分析。然后测定不同含水率的原粮及加工品、萌动小麦和糙米中游离α-氨基酸含量。在本方法对比验证中,比较了小麦、玉米、大米、糙米及大豆原粮中游离氨基酸含量之间的差异。基于以上工作,形成了标准征求意见稿。
征求意见阶段:2012年2~6月征求意见期间,北京市理化分析测试中心提出了9条建议;中国农业大学和北京林业大学各提出了1条建议。
审查阶段:针对本标准草案和编制说明初稿,2013年8月全国粮油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在北京召开的标准审查会上,粮食标准委员会专家提出8条建议,要求补充完善本测定方法的精密度;
征求意见阶段:2013年8月~2014年4月,行业内专家提供建议7条。本标准编写组补充完善了本测定方法的精密度、回收率。2015年8月国家粮食局向社会公开征求《粮油检验粮食中游离氨基酸含量的测定方法》标准意见,起草组汇总了反馈意见,并修改了本标准的相应内容,形成标准《送审稿》。
审查阶段:2015年12月,全国粮油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组织对标准进行审查,审查未通过,要求补充本方法测定的粮食中游离氨基酸含量与氨基酸分析仪测试结果的比较。
2019年7月,起草组对3个样品比较了本方法和与氨基酸分析仪测试的结果,形成了新的《送审稿》。粮油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要求行业标准验证单位必须是5~6家,起草组考虑到验证费用问题,邀请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粮油质量检验测试中心、陕西省粮油科学研究院、国家粮油标准研究验证测试中心(成都储藏研究所质检中心)、国贸食品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国家副食品质量检测中心)、国家粮食局西安油脂食品及饲料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山东省鲁粮检测科技有限公司作为本标准验证单位及参与制订单位。受三年疫情的影响,2023年验证单位陆续提供了验证数据。
2024年8月,完成验证工作,形成征求意见稿,申请通过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政府网站面向公众公开征求意见。
3
1.4标准主要起草人及其所做的工作等
李兴军负责该行业标准建议书的起草和试验,姜平负责试验,范维燕负责氨基酸分析仪验证,魏征、张东数据处理,颉宇参与试验及数据处理,李秀娟参与文本修改。
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粮油质量检验测试中心王佳雅、王丽、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