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金融与法第五章.ppt

发布:2017-08-12约2.92千字共16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金融与法 第五章 中央银行的核心角色 英格兰银行,代表古典中央银行制度,经过制度变迁,经历了“政府的银行”、“发行的银行”、“银行的银行”等角色逐步形成“最后贷款人”。 美联储,代表现代中央银行制度,一开始就设定了“最后贷款人”角色。 美联储相关法案 1913,《联邦储备法》,明确规定了最后贷款人功能。 2010,《金融监管改革法案》,增加了对整个金融体系的监管。 美联储最后贷款人的制度设计: 1)部分存款准备金制度 (通货膨胀的策源地) 2)再贴现制度 3)公开市场操作 最后贷款人职能的延伸: 1)监管职能 2)独立性(货币战争凸显) 货币战争 金权天下 秘密会社 美元,简称美联储劵。 美元发行与美国国债的锁死制度 美联储每发行一美元,财政部都要发行对应的一美元的国债。 美联储每发行一美元,相当于美国人民欠了美联储一美元的债务?!这笔债务凭空而来。国债是要付利率的。 美国人民永远陷入债务锁链 美联储股东名单 《美联储的秘密》一书的作者尤斯塔斯(Eustace Mullins)经过近半个世纪的研究,终于得到了12个美联储银行最初的企业营业执照(Organization Certificates),上面清楚地记录了每个联储银行的股份构成。 美联储纽约银行是美联储系统的实际控制者,它在1914年5月19日向货币审计署(Comptroller of the Currency)报备的文件上记录着股份发行总数为203053股,其中: 洛克菲勒和库恩雷波公司所控制的纽约国家城市银行,拥有最多的股份,持有3万股。 JP摩根的第一国家银行拥有1.5万股。 当这两家公司在1955年合并成花旗银行后,它拥有美联储纽约银行近1/4的股份,它实际上决定着美联储主席的候选人,美国总统的任命只是一枚橡皮章。 保罗-沃伯格的纽约国家商业银行拥有2.1万股。 由罗斯柴尔德家族担任董事的汉诺威银行拥有1.02万股。 大通银行拥有6000股 汉化银行拥有6000股 这六家银行共持有40%的美联储纽约银行股份,到1983年,他们总共拥有53%的股份。经过调整以后,他们的持股比例是:花旗银行15%,大通曼哈顿14%,摩根信托9%,汉诺威制造7%,汉化银行8%。 由此可以看出美国的社会结构是资本串联权力模式 然而对资本的制约基本上没有的,唯一的就是信用规则 平心而论,美国政府、美国人民也享受了很多好处 市场可以把债券抵押再次发行货币,美国政府卖国债的钱也通过各种支付回到了,可以看到市场上的突然货币增多了,而物质并没有相应增长,货币贬值。这样政府与美联储共享贬值的好处。 凯恩斯主义实际上主张大量发行国债;货币主义主张大量发行货币;以纸币占有资源的国际霸权诞生;美国政府与美联储共享货币红利 以债券为基础发行货币实际上满足了社会对货币投放量的需要,只要不恶意通胀,实际上对经济发展是促进的。 货币的充足投放极大地降低了社会利率 美国人民也幸福地过上了借钱消费的快乐日子。 美联储的运作模式 在1980年之前,美国是盯住CPI和失业率的,当CPI上去(当时CPI上去一般失业率就下来)就紧缩,这样失业率就会慢慢上去,然后达到一个平衡点 。 1980年开始的经济危机,导致了严重的滞涨(就是CPI和失业率同时上去),让美国反思前面的整体策略,因此后面选择了盯住CPI,而失业率作为了辅助参考因素,然后对CPI进行了修正(搞了一个去掉能源和食品价格因素的核心CPI)。然后在这种局面下,美国本土势力和金融势力就达成了一个共识:通胀共识。 什么叫做通胀共识?就是保持CPI的稳定(他们制定了一个区间)。 信用扩张与信用清算 信用扩张与鞅模型 信用扩张的背后就是信用清算,其实就是金融界的洗牌 美国的金融市场,其实也是这么个情况,当金融系统混业经营后,就开始杠杆做的越来越高,品种做得越来越复杂,那么当集中一次爆发危机的时候,美联储就但当信用扩张后的信用担保的角色,当然这个时候也是洗牌的最好的时候,听话的留下,不听话的不提供信用担保他就死了(比如雷曼等)。 但是在信用扩张的这个共识前面有个底线,就是通胀共识,因为一旦通胀起来,那么信用扩张的共识就失效了(因为美联储盯着CPI)。所以美国金融系统的钱只是在金融领域蹦达,不去炒房地产、商品、字画、艺术品等等。 美国前面房地产价格上涨(2007年以前)是金融信用扩张的副产品,目的不是为了炒高房地产价格,只是次贷产品信用扩张中的副产品。 但是这个副产品拉高了美国的通胀,04年开始美国的通胀就到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