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 DFLX 009—2023 梅花鹿布鲁氏菌病防治技术规范.pdf
ICS65.020.30
CCSB41
东丰县鹿业标准
T/DFLX009-2023
梅花鹿布鲁氏菌病防治技术规范
Technicalspecificationforpreventionandcontrolofbrucellosisinsikadeer
2023-10-15发布2023-10-20实施
东丰县梅花鹿产业发展协会发布
T/DFLX009-2023
梅花鹿布鲁氏菌病防治技术规范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梅花鹿布鲁氏菌病诊断、疫情报告、疫情处理、预防与控制技术。
本文件适用于梅花鹿布鲁氏菌病的防治。
2规范性引用文件
本文件无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与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布鲁氏菌病Brucellosis
是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以感染家畜为主的人兽共患传染病。世界动物卫生组织(WorldOrganizationfor
AnimalHealth,OIE)将其列为B类动物疫病,我国将其列为二类动物疫病。
4诊断
4.1流行特点
布鲁氏菌可通过流产胎儿、胎衣和产道分泌物、排泄物以及母鹿的乳汁和公鹿的精液排菌,污染环
境。鹿群接触上述含菌污染物可被感染,成年母鹿比公鹿和仔鹿发病明显。在母鹿中,第一次妊娠发病
较多。带菌鹿是主要的传染源。主要经消化道、呼吸道,也可通过损伤的皮肤、粘膜等感染。呈地方性
流行。
4.2临床症状
——最显著症状是怀孕母鹿发生流产,流产后可能发生胎衣滞留和子宫内膜炎,从阴道流出污秽不
洁、恶臭的分泌物。
——新发病的鹿群流产率较高;易出现子宫内膜炎、乳房炎、关节炎、胎衣滞留、久配不孕等症状。
公鹿可见睾丸炎、附睾炎及关节炎等现象。
4.3病理变化
——成年鹿的剖检变化主要是流产母鹿的胎盘炎和公鹿的睾丸肿大现象,组织学检查可见淋巴结、
肝、肾、脾等器官形成特异性肉芽肿。
——剖检流产胎儿可见败血症病变,浆膜和粘膜有渗出性炎症,胸腔、腹腔及脏器表面覆盖纤维素
样物质,偶见出血点和出血斑,皮下结缔组织可见浆液性、出血性炎症。
4.4实验室诊断
1
T/DFLX009-2023
4.4.1细菌学技术
4.4.1.1采取胎衣、绒毛膜水肿液、胎儿内容物或有病变的肝、脾、淋巴结等组织,制成抹片,用柯
兹罗夫斯基染色法染色,镜检,如果发现有红色球杆状小杆菌时,即可确诊。
4.4.1.2分离培养,新鲜病料可用葡萄糖肝汤琼脂斜面培养,根据菌落特征、单价抗血清凝集试验进行
布鲁氏菌确诊。
4.1.1.3动物接种分离检测,被污染病料或含菌极少时,可将病料用生理盐水制成5倍~10倍乳剂,
注射健康豚鼠腹腔内0.1mL~0.3mL。如果病料腐败时,可接种于豚鼠的股内侧皮下。接种4w~8w
后,将豚鼠扑杀,从肝、脾分离培养布鲁氏菌。
4.4.2血清学
分为初筛试验和验证试验,可通过布病虎红平板凝集试验(RBPT)筛检,布病试管凝集试验凝集试
验(SAT)验证;或C-ELISA试验或PCR实验确诊。
4.4.3判定
4.4.3.1初筛试验出现阳性反应,并有流行病学史和临床症状;血清学检测中阳性;PCR实验检测出
抗原。
4.4.3.2具备上述任一项即判定为布病。还应考虑其他疑似疾病和菌苗接种引起的血清学反应。
5疫情报告
发现患有本病或疑似本病的鹿只,都应当及时向当地动物防疫监督机构报告。当地动物防疫监督机
构接到疫情报告后,按《动物疫情报告管理办法